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

2016-05-25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应符合“两个合法,三个三年”条件 

  ●不影响广东户籍考生的录取率 

  广东在放开异地高考方面又做出了一个敢为“大城市”先的重要举动。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16年,广东全省高三在读的外省户籍随迁子女共有12958人,其中在高考报名中提出就地参加高考申请的有9985人,经过提交证明材料、审查核实等程序,最终9570人获准在广东高考,占申请人数的95.8%。

近万名随迁子女将在粤参加高考

  “今年是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的第一年,经过最终审核,共有近万随迁子女可以在广东参加高考,符合广东教育考试院的最初预期。”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高招处处长陈雪杰介绍,对于提交申请但是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已经与这些学生的生源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协调,这部分学生已经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

  那么,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在广东参加异地高考呢?广东相关部门将要求简单总结成“两个合法,三个三年”。即:父母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合法稳定的居所;父母在广东拥有3年的社保、居住证,子女有在广东就读的3年高中学籍。

  从2013年开始,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广东为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实行“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从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的外来工其子女可参加高考;第二步,从2014年起有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居住证以及缴纳社保的外来工,其子女具有3年完整学籍可在广东参加高职院校录取;第三步,2016年起,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不再限定只有中职学生可以参加异地高考,也不再限定只能报考高职院校。

在粤高考需提前3年着手准备

  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外来务工人员接近2500万人,据统计,今年在广东接受义务教育的外省籍学生总人数大约有219万人,其中8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这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分布情况相同。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放开异地高考,解决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就地参加高考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安心地在广东工作,有利于增加广东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黏性。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高招处处长陈雪杰说,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人口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系统问题。

  深圳市招考办主任陆万伟表示:“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异地高考考生的数量排在广东全省前列”。他提醒外省籍考生家长,要“从长计议,早点准备”,有意让孩子在深参加异地高考的话,要提前3年就开始进行相应的准备。“初中在老家就读的孩子,应该早一点将学籍转入深圳”。

  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在广东省的随迁子女都基本符合条件:首先是社保截至时间放宽。只要随迁子女父亲或母亲在广东参加基本社保截至2016年8月31日缴费年限累计达到3年或以上。其次,居住证的条件放宽。原规定为必须有连续三年的居住证,现在只要随迁子女父亲或母亲在2013年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且持有的居住证截至2016年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也将予以认定,换言之,不再要求连续3年。第三,合法稳定住所条件放宽。除了原合法居住条件外,类似城中村这样的农民自建房也予以认定。第四,就学地范围放宽。原先规定父母就业地需与子女学籍地在同一城市,现在只要是在广东省的学籍,跟父母就业地不是一个城市也予以认定。适度调整放宽报考条件后,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

放开异地高考对本地考生影响不大

  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符合参加高考升学考试准入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在广东参加高考的,与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一大波”异地高考生的涌入,会不会对本地考生产生影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表示,2016年就读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不会影响广东户籍考生的录取率。原因一是从高考报名初步统计情况看,广东2016年考生规模略少于2015年。二是包括一本院校录取率在内,广东总体招生规模、招生录取率都得到逐步提高,为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创造了条件。三是2016年广东会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广东招生计划,争取国家部委属院校增加广东招生名额,而教育部也明确要求部属重点院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向生源大省倾斜,适当向随迁子女较多的省份增加计划数。深圳招生办主任陆万伟也表示:“不必担忧。高校录取是‘广东一盘棋’,放在全省的范围里,异地高考生并未抢占本地考生太大的空间。”事实上,深圳本地的高校在录取时还会对深圳户籍的考生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专家表示,异地高考是广东对给这里作出贡献的外来打工人员最好的礼物,这也是增进教育公平,让社会各界感受到公正平等的一大“善政”,为全国推行异地高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报记者 吴春燕)

(责任编辑:郭晴(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