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次参会就一直想提这个问题,这是本届最后一次大会了,我必须把这个事情好好说一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师超要“好好说一说”的,是中西部高校人才缺与失的问题。
当下,推进“双一流”建设成为很多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发展靠教师,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学校、学科的发展水平。为此,一些高校不惜花费血本到处“挖人”,导致局部发生“人才大战”。
3月4日,政协小组会一开始,这个话题就吸引了教育界别众多委员的关注。
问题:中西部高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对于实在留不住的人才,建议像足球运动员转会那样,收取‘转会费’,引入高校要向流出高校支付‘人才培养费’,额度不能少于学校对这些人才的配套奖励金额。”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说。
对于“转会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持赞成态度:“西部高校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引进的人,过两年,东部高校用更高的待遇挖他。这个人要是走了,之前投入的设备、团队怎么办?这会给原单位留下很大的包袱。”
“人要走可以,”方精云说,“把之前的投入都回报给西部高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祝连庆对此也表示赞成:“比如我花300万元引进的人才,你要把他挖走,可以!给我500万元,这样我可以拿这些钱去引进别的人才。”
然而,在张师超看来,“人才培养费”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张师超说:“现在钱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对于一些高端人才,出得起价的高校多的是,但对于中西部高校来说,这些人被挖走了,就没了。”
张师超指了一条路:“实际上,中西部高校对人才缺乏足够吸引力,但我可以自己培养啊,有这种造血功能就好办了。”
然而,问题在于,很多中西部高校缺乏造血功能。“大量人才、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好的人才不愿意去中西部,而中西部高校自己又没有条件培养优秀人才,那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最可怕的。”张师超说。
行动:国家频频出招,留住西部高教人才
面对东部高校强劲的“抢人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公开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就在2月24日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陈宝生面对上百位来自全国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代表,郑重地说:“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地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通知》规定,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聘期内因个人原因擅自离岗的,停发并追回奖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撤销“长江学者”称号,取消相关人才计划和教学科研表彰奖励参评资格。
为了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国家层面可谓频频出招、措施连连。
但是,在郑军看来,这些指导性建议过于宽泛和柔性。张师超也认为,需要围绕中西部高校的实际需求,出台一些更具体的政策。
建议:“外”求政策支持,“内”要激发自身活力
怎么办?制约中西部高校人才发展的瓶颈究竟该如何突破?
“一些高校所在地政府因财力有限,很少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文件,建立高校所在地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机制,拨款额度为省政府拨款标准的20%。”郑军说。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也建议,要按照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给予政策支持,给予中西部一些重点高校所在省份一定的专项财政拨款,用于提高生均经费,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人才培养覆盖面。
同样来自于西部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说:“客观来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价值、创造效益。但是主观来讲,我来自西部高校,还是希望东部高校‘手下留情’。”徐玖平建议,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政策和经费倾斜,扶持和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这样才能增加中西部高校吸引人才的底气和筹码。
“你如果能把这个人才用好的话,他肯定也不愿意走。”张师超认为,除了向外要钱要政策,中西部还要发挥自身能动性,比如本区域做一个大项目,要让当地高校的相关人才参与其中,不能向外一包了之。此外,张师超还建议,在一些高端人才参评国家奖、评院士方面,要多多给予支持,“多给一些希望,人才就不跑了”。(本报记者 王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