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还历历在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在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竞答过程中,主持人起承转合,专家妙语连珠,选手对答如流,现场内外流溢诗词之美,展现诗词之趣,呼唤诗词之心。
笔者近日专访《中国诗词大会》主策划、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姚喜双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策划与制作,是锻造当今汉字文化品牌的重要一环。《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正是近几年文化类节目经验累积的成果,更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敏锐灵感、细致工作、理性思考的结晶。
正本清源,找寻汉字文化的真谛
提起节目的策划初衷,姚喜双说:“希望在喧闹的娱乐综艺以外,人们能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诗歌的国度。我们将节目定义为诗词大会,而不是诗词大赛,意图正是希望淡化比赛,突出交流、沟通、融合的意蕴。”
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先后于2013年、2014年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这两台节目的成功为诗词大会的创意与策划积累了经验,营造了文化氛围。
姚喜双说:“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节目,应当延伸这一品牌,字、词有了,还可以有声音、有句子。而最好的句子是优美的诗句,进而做成一个系列,这就催生了《中国诗词大会》。”
姚喜双认为,诗词发展跨越古今,诗词精神烛照中华文明的各个时期。为全面反映中华诗词长河,《中国诗词大会》在第一季重点关注唐宋诗词的基础上,以三种文化为指导,内容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源头,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更为全面地撷取了诗词长河中的精彩浪花,极好地证明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系统,有机融入了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各层面和全过程,成为了体现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
以文会友,做汉字品牌的代言人
谈到国人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空前热情,姚喜双说,让诗歌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大众接受认可,必须要促进经典传播的通俗化,注意降低门槛、培养兴趣、提高参与感。
姚喜双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它是没有台阶的舞台,欢迎所有人前来展示自我;它是展示经典的平台,让观众在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中积累兴趣;它注重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吸引人并留住人,将台上百人团扩展成为电视机前的亿人团;它更关注观众的沉浸与回味,让观众乐在其中更超乎其外,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挚情与追求”。
节目内容同样影响着观众参与度的高低。“‘看似平常最崎岖’,要通过熟悉的陌生题设置悬念,而不是让大家在刁钻的题目前望而却步。”姚喜双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更关注家喻户晓的诗词经典,除了看重她本身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外,也希望降低门槛,让观众有更多参与。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农民、有修车师傅、有北师大快递员,各年龄段、各种职业、各个民族的选手都登台亮相、讲述自我。这是节目的成功之处,也是它的感人之处。
作为主策划,姚喜双强调,要达到最佳的节目效果,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竞答中观众可能猜不出来,猜出来了又不能到此为止,还要让专家延展解读,对节目相关内容再升华。”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品读诗词、畅聊生活、分享历史,不仅令人增长知识,更能促进观众耳濡目染养成诗词气质,培养诗词情怀。
诗心和鸣,共筑中国梦
业内评价,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传承类节目,将诗歌与媒体、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探索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文化展演、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之路,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示范。
姚喜双认为,从社会因素来讲,文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经济的高潮伴随着文化巅峰,在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后,人们开始关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求,而节目恰好满足了大众心灵深处对文化的呼唤,唤醒了他们对古典文化与诗词经典的共鸣。《中国诗词大会》的策划制作播出全方位呈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与大国气魄,它成为中国人民洋溢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内化为沉甸甸的踏实感、幸福感、责任感与自豪感,对于挖掘优秀中华元素,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姚喜双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凡响,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撞击出的精神火花,反映着时代的文化潮流和民众的热切期盼。她从传统中走来,承载着千年流芳的优秀文化基因,搭乘着现代传媒的快车,表达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意人生的理想。《中国诗词大会》之兴,正是人心所向、民心所归。(刘逸帆 贾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