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9日讯(记者 焦以璇)“我很珍惜在中国学习的机会,我要把中国发展的先进经验带回非洲,为增进中非友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获知习近平主席回信内容后,来自埃及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麦雅琪如是说。
习近平主席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代表回信的消息传回北大,给北大师生,尤其是非洲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今天,部分在校非洲学生、从事非洲研究领域相关工作的师生聚在一起,围绕习近平主席的回信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展开热烈讨论。
同样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喀麦隆留学生门杜表示,中非青年应发挥非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桥梁作用。现在中非关系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中非能够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以更好地推进双方关系发展。
“非洲作为在历史上对新中国给予重要支持的地区,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北京大学是招收和培养非洲青年学生的重要园地,培养了大批为中非友谊作出贡献的官员、专家及知识分子。”曾在埃及开罗大学求学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对非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要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非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中非青年成为心连心的朋友。
“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学习彼此的文化。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与社会,对于反思自身发展和共同创造中非文明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中非的青年研究者所能做的事情。”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助理教授程莹说。
在场中国学生也发表了他们的感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孙威认为,中非青年的友谊、密切交往是未来中非合作的基石。中非青年应延续传统友谊,共同努力,共同实现中国梦、非洲梦和青春梦,为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及全球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有600余名来自非洲各国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求学。目前,该校共有来自非洲28个国家的108名留学生在校就读,学习经济、管理、国际政治等专业,分布在17个院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