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书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一年回眸

2018-10-1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金秋时节,陕西省洛川县的苹果树上又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与去年不同,今年,洛川老庙镇果农老韩不再望果兴叹,为销路担心。

  包装、拍照,再用手机上传到网络平台后,每斤苹果居然以高于线下收购价一倍的价格找到了买家。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而把这种力量输送给村民的,是“去年夏天来到这里的一群学生娃”。

  2017年4月和7月,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从全国近150万名参赛学生中公开招募了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分两批走进延安,组织实施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了解国情民情,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当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回信。在信中,总书记勉励实践团大学生,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一年来,那些曾被总书记“点赞”过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服务革命老区中收获了什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过程中,又书写了怎样的传奇?

  红色之旅,奋斗的青春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那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青年,住在窑洞里,睡在大通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聊着就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和大家做创业项目的经历很相似。”“小满良仓”项目负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张旺的回忆把时光带回了一年前。

  彼时,备受关注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走到第三届。规模、影响力都有了,如何以大赛为契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入、更有内涵、更贴近时代需求?活动主办方苦苦思索着。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汲取力量,教育部决定,利用大赛承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地处陕西,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向全国近150万名参赛学生公开招募百余支适合推动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性强、前瞻性好、落地性实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奔赴延安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同时,为创业青年提供一次传承延安精神、涵养创业精神、了解国情民情的机会。”活动甫一推出,便“引爆”了大学生创业圈。

  “当时,项目正处于困境之中,我正准备研究一下‘世界最牛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的创业经历,一看到通知马上报了名。”“月亮湾胶囊连锁酒店”项目负责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张红说,自己得知申请通过时激动万分。

  2017年4月和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大学生“创客”分两批奔赴延安。围绕“青春之歌”“红色记忆”“筑梦踏实”3个主题,他们寻访梁家河、重走长征路、参观纪念馆、走访敬老院,实地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伟大而艰辛的创新创业史,并深入延安区县进行了对接考察,精准帮扶老区建设,开启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扶贫”的新模式。

  在创业者的眼里,一景一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习近平为梁家河引入沼气池,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带领村民种植蔬菜,提升生活水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匠铺、代销社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张旺看来,“这其实都是为了理想不断进行的创新实践。”

  在这次旅行中,那支“最牛创业团队”走过的历史也让张红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枣园到杨家岭,再到梁家河,青年学子们一路学习一路实践,历史与现实向他们不断印证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在延安的窑洞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这些奋斗在创业扶贫领域的青年内心里产生了共鸣。“于是,我们萌生了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这次活动收获的念头。”张旺是这次写信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让张旺们没有想到的是,几周后,大家就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热情洋溢的重要回信。

  在信中,总书记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总书记的回信,充满深切关怀和殷切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更坚定了我们创新创业的梦想。”张旺说。

  一年来,全国共有17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与19家延安当地政府部门、学校、合作社、企业签订了43项落地合作协议,一批项目达成落地意向,成功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户。以“小满良仓”为代表的“互联网+”农村电商项目与延安当地各区县青年驿站签订了长期电商服务帮扶协议,并成立了“延安青年红色筑梦联盟”,在延安新区落地建设了“延安青年红色筑梦基地”。

  “用知识、技能服务老区人民,通过我们的项目落地,服务现代农业和老区‘三农’增收,以实际行动和成果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已成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业团队共同的奋斗目标。

  筑梦之旅,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有了踏实支点

  “很多农业的细节问题,只有深入农村,走进基层,才能看到、体会到、思考到。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最该做的,也许就是双脚坚实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谈起一年来的收获,张旺感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里渡过了“四大关”,“小满良仓”的成员们也给自己总结出了“四大难关”——没无线网、没外卖、没空调、没认可。其中最难的,还是“村民不相信,怎么都卖不出去的苹果,通过手机就能卖出去了?”

  为了融入农村、了解老乡们的真实想法,团队成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帮村民修电器、调试路由器,帮他们和外地打工的子女视频连线,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熟识之后,老乡们也很热心,教给大学生们怎么挑选红枣、什么样的苹果好吃、猕猴桃怎么存放。

  “以前,客商来村里收苹果,一斤最多两元。后来通过网络,卖到50元10斤,刨去邮费包材一斤也能卖4元。苹果畅销了,更多农户开始试水电商。”张旺告诉记者,“我们的电商平台主打小米、核桃、猕猴桃等农特产品,去年的销售额达800多万元。我们还开始培训陕北农村的电商人才,希望通过互联网,让农村的土地和农民的汗水更有价值。”

  事实上,像这样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及培训团队,在这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中还有很多。其中,既有从农产品加工包装开始的“孟子居”,也有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开始的“农掌门”。今年7月,“农掌门”还登上了央视“创业英雄汇”节目,并成功获得社会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

  在众多创业大学生努力下,农产品坐上了互联网快车。而让做农村电商的大学生感到不便的信息隔绝与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则让中南大学学生廖熙田找到了创业项目。

  为解决互联网连接困难的问题和破解村民低收入高资费之间的矛盾,廖熙田所在的团队从湘东到湘西、从湘北到湘南、从深山苗族到郊区乡镇,走访调查并整理出一套符合广大乡村实际情况和村民使用习惯的解决方案,以及配套的人员培训模式。通过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无线乡村计划”从湖南走到了山东、海南。

  有了扶贫这条主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更接地气,更贴近老区的实际。

  “扶贫要精准对接到每一户、每个人,但那些劳动能力比较弱的老年人、残疾人怎么办?”清华大学热能系学生张志强结合自己的专业,依托学校资源,推广光伏扶贫。“光伏发电只利用闲置的屋顶、荒地或者村集体的公共建筑屋顶,企业投资建设,贫困户进行平时的简单清洗维护,就可以获得每年3000元左右的收益,有效期长达25年。”

  “交通是摆脱贫困不可或缺的因素。近10年,我国高等级公路、普通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但交通荷载增长也很快,遍布城乡的桥梁是否安全?如何及时发现隐患?”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陈鹏反复琢磨。

  “我公司的产品利用模块化集成技术,用四翼无人机平台搭载多种桥梁检测模块,对桥梁进行‘体检’。”陈鹏告诉记者,参加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后,团队已经初步达成桥梁监测计划,涉及35座桥梁。“除了对正常营运的桥梁的勘测体检,我们还制定了针对危桥、老桥、旧桥的特色体检活动,用以评估桥梁安全等级。下一步,我们的旋翼无人机系统还可以承担诸如房屋安全等级评估或危房旧房的无人探测工作。”

  “如何能让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有能力走出大山?”跟随“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到洛川县交口河镇小学支教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电路与系统专业学生杨少毅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从孩子们对科学教育充满渴望中意识到,通过创客教育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和技能培养,或许是实现‘扶贫先扶智’的一项有效措施。”

  目前,由杨少毅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蒜泥科技公司从一家业务相对单纯的科技企业,调整扩充为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三大业务板块的综合型服务公司。目前,该企业已与交口河镇小学对接并开始创客教育帮扶工作,与水利希望小学等5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创客机器人教育资源引入革命老区和农村。

  以大学生“创客”带动青少年“创客”,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创业项目在全国落地生根,然后呈现燎原之势。“杨少毅”们的这个心愿,也正是当初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前学校、辅导老师对他们的期待——“通过创客教育让更多老区的孩子们开阔视野,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接力之旅,扶贫创业有了更多的青春色彩

  创新创业之路,永无止境。对于打开了新天地的大学生“创客”来说,只要扎根中国大地,就往往能从一个项目生发出另一个项目。

  今年,“桥梁卫士”团队的一名成员杨世俊,便结合自己家乡敖汉旗的实际情况,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特色农产品敖汉小米制定了详细的扶贫营销计划,成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并获得了一个国家级项目的立项。

  来自新疆的艾萨·阿尤普,是厦门大学“毓成优选”项目负责人,他在搭建新疆、福建两地的电商销售渠道之外,增加了新的项目——“百尔帕‘一带一路’+扶贫”。百尔帕在维语中的意思是创造、建设,意在为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开发一套国语学习、法律普及系统,目前已完成了全部的软件设计、开发工作。

  梦想继续,奋斗继续,精彩继续。2018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与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起再度起航。

  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去年相比,在保持原有的立足红色传承、立足实际需求、立足广袤大地的特色之上,今年大赛更加注重立足强国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科技中国小分队’‘幸福中国小分队’‘健康中国小分队’‘教育中国小分队’‘法治中国小分队’‘党的十九大宣讲小分队’等形式,走进贫困地区,将高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到广大乡村,推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农村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万名大学生、14万个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261万名大学生、63万个团队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先后组织他们在福建古田、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山东沂蒙山、河北西柏坡、安徽小岗村、宁夏闽宁镇等地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当地需求的全国对接活动,各地各高校广泛组织省级和校级对接活动,累计有2238所高校的70万名大学生、14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对接农户24.9万户、企业6109家,签订合作协议42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近40亿元。

  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参加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全体大学生再次提笔,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一年来的收获和成长。

  ——“在井冈山的神山村,我们开展黄桃产业等多领域帮扶,帮助神山村20户贫困户于2017年底成功脱贫。”

  ——“在延安,我们创建了一批‘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扶贫小站’,培训了两万余名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5500余万元。”

  ——“在浙江余姚,我们落实您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精神,创建梁弄红色电台,制作30余期节目,播放20余万次,厚植红色沃土、弘扬红色文化。”

  ——“在湖南十八洞村,我们组织苗绣合作社绣娘骨干培训班,打造‘绣色十八洞’,助力村民奔小康。”

  ——“在福建上杭,我们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业生产、运输、销售资源,实现‘菜园子直通菜盘子’,帮助800多贫困户平均每人年增收1000元。”

  ……

  在信中,青年学子们用一年扎根中国广袤乡村结出的累累硕果,向时代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我们将牢记您的殷殷嘱托,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发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在信中,青年学子们以青春的名义,向党、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本报记者 高靓 柯进)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