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经20年建设重整行装再出发——

打造一流的社科研究“国家队”

2019-09-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9月20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会议在武汉召开,对新时代基地建设提出了加强政治建设、服务国家需求、凝练主攻方向、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术生态的新要求,这是基地历经20年建设重整行装的一次再出发。

  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99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先后分5批在全国66所高校建立了151个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和重要研究领域。20年来,基地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聚焦理论创新精品力作不断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善于“说中国话”。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育人全过程,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取得明显成效,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有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上取得明显成效。”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表示。

  聚焦理论创新,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据统计,基地累计产出著作2.3万余部、论文约16万篇。近千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26项。

  20年来,基地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持续提升,共承担政府基金项目2.3万余项。以占高校社科力量1%的人力承担了59%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占全国社科力量0.9%的人力承担了35%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此外,基地在推动学科融合、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等方面成效显著。

  会聚一流团队培育高级人才

  推进基地建设,关键靠人才。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武汉大学专门出台基地负责人聘任办法,实施基地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培养杰出管理者;通过聘任文科“杰青”“优青”、推行研究人员“旋转门”机制等,会聚高水平人才。

  “各个基地围绕重大项目研究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研究人员合同管理,面向国内外学者公开招聘,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大批课题负责人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人员780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510人,占总人数的83%;长江学者22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6人、“万人计划”68人、新世纪人才724人,国家教学名师32人、各级师德楷模105人。

  基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学科育人功能,把人才培养放到重要位置。20年来,基地共开发国家级精品课程340门,培养博士研究生近3.4万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开创了“台湾研究”交叉学科,加强了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已成为全国藏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基地。

  立足战略急需发挥智库功能

  特朗普当选后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中美经贸摩擦如何破局?这些外交领域的热点,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关注的重心。中心提出,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当好国家外交战略的“智囊团”。

  “20年来,基地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深入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表示。

  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深度参与《民法总则》《物权法》等国家重大民商事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为我国民法典的立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20年来,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党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据统计,基地研究人员数十人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为全国人大作法治讲座等;累计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9700余份,其中向中央部委等提交报告3200余份,向省级单位提交报告5000余份。

  推动学术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

  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如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20年来,基地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716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近1.7万人次,参加国际合作项目855个。在港澳地区建立伙伴基地15个。168名基地成员在国际组织学术任职,198人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

  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方面,基地也取得重要进展。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承办商务部“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培训10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政府官员,为发展中国家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创造了条件。

  “重点研究基地作为我国社科研究的‘国家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骨干力量,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重要平台。”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基地要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分类指导,强化目标导向,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功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报记者 焦以璇)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