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唱响教育援疆的克拉玛依之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纪实

2019-10-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啊克拉玛依……”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克拉玛依之歌》曾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这首歌表现了克拉玛依昔日的荒凉和建设者们在戈壁滩艰苦创业的历程,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这座用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2015年,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克拉玛依迎来了新的建设者。

  算大账不算小账

  2018年3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召开协调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齐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么多所高校为什么齐聚一堂?答案是对口支援。原来,尚处在建设初期的克拉玛依校区面临招不到教师、留不住人才的难题,经管、外语、计算机这几类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一所部属高校在祖国西部办学遇到困难,14所兄弟高校立即伸出援手。在协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强调,各高校要从大局出发,“算大账不算小账”,根据新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能源优势和克拉玛依校区发展实际,拿出对口支援校区建设方案,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成为新疆最好的理工类大学,培养更多为西部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自此,建设克拉玛依校区便成为了15所直属高校共同的责任担当,不仅是为了建设一个新校区,更是为了完成好教育援疆这项重要任务。

  对口支援工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这次协调会后,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援建工作核心,发挥在教育规划、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优势,注重短期、中期和长期援建相结合,注重推动合作平台建设,力求将克拉玛依校区打造成为对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形成高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研究,提出了“坚持强化援建、促进自建、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协调、解决需求的原则,坚持多措并举、合理分工、良性互动、融合创新的原则”,构想了联合打造远程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总体方案》。与此同时,14所援建高校迅速开展第一批援建教师的选派工作。

  从客人到主人

  援建教师队伍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第一次在这里上课我是个客人,第二次上课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师们来到克拉玛依之后,便深深迷恋上了这里。同样是三尺讲台,同样是身为教师的责任,但对他们而言,肩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一些。

  中国地质大学教师胡远彪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从来没有上过的课,从头开始备课,凭借机械装备方面的过硬知识,顺利完成了课程教学。担任计算机系主任后,他克服专业壁垒,将地大的教学特色和新的改革思路应用到校区,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系的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中。

  面对学生培养与课程建设任务,援建教师们尽心尽力、一丝不苟。面对克拉玛依校区的青年教师,援建教师们悉心教导,把传帮带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为了带动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牛海军结合克拉玛依校区和地方需求,牵头成立“基于机器视觉的油井管螺纹参数测量技术研究”项目组,项目组主要成员由克拉玛依校区计算机系青年教师组成。他鼓励青年教师们一起科研,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梯队。

  据统计,2018年秋,23名援建教师在克拉玛依校区开设了45门共计1826学时的课程;2019年春,23名援建教师开设了33门共计2114学时的课程。

  交流学习促成长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交流期间,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看到了更加优秀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参加完交流学习的克拉玛依校区会计专业学生虞添添说。

  2018年5月,第二次对口支援会议召开,14所高校齐聚克拉玛依校区,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签署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框架协议书》,根据协议内容,克拉玛依校区每年选派本科生赴对口支援高校访学交流学习。

  2018年,第一批克拉玛依校区学生,分赴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今年,第二批交流学生已顺利入学,截至目前,克拉玛依校区已有59名学生赴对口支援高校交流学习。

  今年6月,对口支援会议再次召开,会上达成一致,各高校充分利用克拉玛依校区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交流。7月,14所对口支援高校的14名教师和56名学生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开展“感受大美新疆、传承石油精神”暑期夏令营。师生们先后前往风城油田作业区、独山子石化、独山子博物馆等地参观油田生产流程,赴黑油山等地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考察。

  “这里每代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石油事业中。石油精神犹如一支不断传递的火炬,在数代石油人传承和沉淀之中发扬光大。”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赵逸凡参加完夏令营活动后说。

  华东师范大学加入援建高校行列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涵盖科学研究与应用成果转化的“新丝路”联合研究院在克拉玛依校区揭牌成立、高校间远程智慧教育平台开始搭建、全专业式对口支援新模式试点启动……新丝路上的教育援疆“奋进之歌”已然唱响。(本报记者 黄鹏举)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