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

应随尽随促残疾少儿更好融入社会

2020-06-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为更好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内较优质、条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学校作为定点学校,相对集中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各地要加快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巡回指导教师。

  ■普通学校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性,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各地各校要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6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作出部署。相对于以往有关随班就读的文件,《指导意见》有许多新提法值得关注。例如,首次明确提出“应随尽随”。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有什么特殊考虑?《指导意见》针对当前基层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难点,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何将政策中的新提法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案加快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少儿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

  “随班就读”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现在要求“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有什么新的时代含义呢?

  “加强随班就读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对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这是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要求“办好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修订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政策法规都对加强随班就读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这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特殊教育总体水平的内在要求,特殊教育在基本实现普及之后,将全面转向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又将贫困家庭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列为‘三保障’的首位。因此,决不能把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停留在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要提高到关乎保障他们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提高到让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说。

  顾定倩认为,推行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一期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提出推行融合教育,这次印发的《指导意见》一以贯之,又有许多新提法值得关注。例如,首次出现“应随尽随”的提法,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为更好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内较优质、条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学校作为定点学校,相对集中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这就提出了将就近分散与相对集中的随班就读形式相结合,既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也满足上好学的愿望。

  教育部基教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标准定额,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但囿于发展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随班就读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机制、就近优先教育安置机制不完善,对于残疾孩子是否适宜随班就读以及随班就读安置学校,一些家长持有异议,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精准安置。二是随班就读资源保障条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不足,对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撑作用有限,影响了随班就读质量。三是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特殊关爱不够,主要表现为忽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特性和学习规律,在随班就读学生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四是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亟须提高,个别地方随班就读工作形式大于内容。

  “因此,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指导各地改革创新,着力破解限制随班就读发展的障碍,努力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该负责人说。

  “《指导意见》标志着随班就读工作将从‘求数量’向‘问质量’进行跨越式发展,这是新时代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行动纲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表示。

  以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融合教育系统性支持

  科学评估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明确每年4月底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残联、街道(乡镇)组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开展入学登记,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名单。5月底前,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台账,作为入学安置的基本依据。

  “这就非常明确了管理工作的时间节点、机构、职能、权限、程序与责任主体。”顾定倩表示,“《指导意见》通过‘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等部分构成了一个可操作、可检查的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落实,《指导意见》还明确要求,将随班就读纳入当地普及义务教育的整体工作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实现应随尽随并不断提升随班就读质量。同时,要将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情况、随班就读学生发展情况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综合考评和对校长个人的年度考评。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和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工作中,将随班就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加大督导力度。

  在安置制度上,《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坚持优先原则,强化控辍保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学校招生计划,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作为控辍保学联报检机制重点工作对象,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资源条件对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质量具有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为解决随班就读资源不足、支持体系还不完备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巡回指导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一个区级资源中心、8个学区资源中心(覆盖率约达50%)和91个学校资源教室(覆盖率约达73%),初步形成了“区特教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三级支持体系;上海虹口区以区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安排巡回指导教师定时定点深入各随班就读学校,开展“驻校式指导”,对学校特教专职教师进行“临床式”带教,并且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式指导”……

  “切实落实资源教室和特教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将有力促进随班就读专业支持体系的有效形成。”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李国庆介绍,未来该区将重点开展区域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课程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设施设备配置、教辅具使用的科学性,加强融合教育系统性支持。

  立足于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密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王方表示,北京海淀区未来将加大投入实现学区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教室100%覆盖,同时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建立“特殊教育大数据中心”“特教课程资源云平台”等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

  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促进残疾少儿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身心存在障碍,他们在学科学习和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利。”在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丁勇看来,开展随班就读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教学调适,促进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发展。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课程适性调整是关键。”丁勇表示,普通学校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性,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针对以往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过程针对性不强、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课程教学调适,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同时,明确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既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

  改革和完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式,是推进随班就读、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一环。对此,《指导意见》提出,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并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避免单纯以学科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将调整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实施个别化评价。

  确保学生能“学得好”,老师“教得好”也是关键因素。《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长期以来,随班就读教师面临着数量不足、待遇保障不到位、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指导意见》从“配齐师资力量”“抓好培训培养”“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强调配齐师资力量,加大教师配备力度,保持人员相对稳定,满足基本需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补充机制。二是强调抓好培训培养,依托“国培计划”和地方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落实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要求,加强随班就读教研工作,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强调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全面评价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落实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的岗位补助津贴。

  “聚焦‘课程’和‘师资’,是切实提升融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李国庆介绍,目前,上海虹口区通过搭建不同层面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以特教学科正高级教师为龙头、逐级开展的梯队带教式培养模式,并将特殊教育通识性培训纳入了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与“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不同,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行“一县一案”,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组织落实。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改进随班就读工作方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是不小的挑战。“新提法实际给各地各校提供了开拓创新的政策空间,需要尽快将它们转化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加快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顾定倩说。(本报记者 赵秀红 梁丹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