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智能化赋能数字教育新跃升

——我国教育数字化进展系列综述之二

2025-05-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伴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上线,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走过了奋进的3年,也在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通互联体系的路上扎实前行。

  在集成海量数字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智能化应用为导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丰硕成果惠及亿万师生。

  平台升级,高智能强交互的中国教育数字化基座初步筑牢——

  今年3月,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周年之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全面向社会发布推出,平台全面优化主页面,操作更便捷,同时围绕学AI、用AI、创AI、护AI,上线一批资源,平台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让教学从“千人一面”迈向“千人千面”。

  这一基座助力学生学习走向个性化。平台智能化升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新型学习模式。

  如湖南打造“智趣新课堂”义务教育品牌资源,通过动漫形象进行教学剧情演绎和趣味互动,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目前上线点播量已超5000万,学生学习人数达52万。

  这一基座助力教师教学走向差异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上线了智能化工具服务,提供智能化的在线搜索引擎,实现人机互动、虚拟交互。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潜能逐步激活——

  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

  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彰显中国正努力把技术演进变量转化为教育发展增量。

  新技术应用汹涌澎湃。

  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实施,探索开发教育专用大模型。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一线教育场景纷纷落地开花,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了全球首个集阅读文献、设计实验、自主优化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化学品开发全流程的机器化学家平台,能够自主提出可能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新标杆带动辐射扩散。

  遴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50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试点、成立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联盟……

  “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试点也在不断推进。

  通道拓宽,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奠定——

  “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推动人才培养变革的关键变量。

  3年来,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数字技术相关专业设置,助力数字人才培养。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引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今年新增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24种新专业,以提升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适配度。

  3年来,师生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成为“国培”专项内容,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有了专业指导。宁夏、广西开展全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并实施针对性培训,城乡教师数字鸿沟显著缩小。

  3年来,人工智能教育持续开展。

  大力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探索构建跨学段、多形式、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北京、上海等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开发并实施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全面推进智能化的号角吹响。中国教育将以数字化的颠覆性创新打破时空壁垒,让因材施教的理想照进现实,为人人皆可成才的时代铺就智能基石。(本报记者 郑翅)

(责任编辑:尹瑜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