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是该抓抓教育政风行风学风了

2011-03-22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收藏

向和

  抓好政风、行风和学风建设,是教育系统扬正气、塑形象、促改革、提质量的现实需要。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赫然写着: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和深入推进行风学风建设。

  这会不会又是做做官样表面文章、纸上谈兵呢?看来不会了。继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教育系统“三风”建设作出部署不久,农历辛卯兔年上班第一天,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又召开会议,教育部长袁贵仁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和工作重点,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深入开展,为实现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系统的新变化、新气象。把“三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并上升到“政治动力”和是否有“新变化、新气象”的高度,多年未见了,让人精神一振。

  而且,对“三风”问题所指也极具针对性严厉性。关于加强政风建设,袁贵仁强调:坚决反对不思进取、慵懒散漫,大力倡导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政风,通过机关作风建设年系列活动等举措,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于加强行风建设,袁贵仁强调:坚决反对敷衍塞责、麻木不仁,大力倡导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行风,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对加强学风建设,袁部长要求: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听了这振聋发聩的“三个坚决反对”和“三个大力倡导”,如果不再麻木,是足以让人血脉贲张、作深刻警醒和反思的;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教育系统欲正“三风”的坚强决心和可期待性。

  作风问题小觑不得,作风不正诸事皆误。工作作风不仅体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品格,更是精神面貌和责任心、事业心的集中体现。我们总讲干部的这个素质、那个素质,不干事、延误干成事是最没素质的。在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履行教育改革发展新使命的关键时刻,抓一抓教育系统的作风问题,并从政风、行风、学风入手,可谓抓到了要害上。若能重点在治懒、治庸、治麻、治假等方面有新起色,并将其与用人提职结合起来,无疑就是教育系统“三风”建设的重要成果,必将使教育事业得益,受人民群众欢迎。

  这绝不能说教育系统的政风、行风、学风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应该说,教育界的大多数干部群众都在按党的要求、群众的意愿和教育发展规律埋头真抓实干,在扛责履职;但也不必讳言,懒、庸、麻、假等问题,确实在一些部门、单位和极少数人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我们经常能听到来自高校一线对上级主管部门“工程化思维,项目化管理”的质疑声,其实为重点突破搞些“工程”未尝不可,问题在“化”。让基层反感的在于:有的行政管理者有意无意把工程项目当成长期工作重点或全部,就项目论项目,分割轮番运动别人不顾成本,热衷审批评审,恋权造权争权,以项目经理为荣。有的手握实权独霸一块的小部门领导讲话行文官腔、八股腔甚浓,除了复述上级领导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思维,除了几句大话套话,没有自己切题的语言;或只会就事论事,罗列一堆现象,理性思考乏力。有的办公方法老旧,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套路也未见明显改变。有的妄自独尊,只要求别人去适应自己,而不是自身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这等平庸、懒散、麻木还自恋的主儿,恐怕是很难赢得更多信赖和爱戴的。

  领导和领导部门的作风如何,自己说了也不算数的,服务对象和民众最有发言权。目前,更有一种现状令人忧虑,就是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在动力不足、指导能力不强。按理说,盼望已久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高教界仍有那么一些人并没有兴奋激动起来,有的以为规划纲要不是中央决定,不必太在意,对学习规划纲要走过场,对贯彻落实敷衍塞责;特别是对深化改革上面推一推才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也推不动。有些高校管理者只对钱感兴趣,申请上级教改项目也只盯着钱,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给了钱也不办或办不好事;有的高校平时轻忽学风校风建设,一挨出了问题,成了舆论批评焦点,方知情况不妙,难以应对。这种作风和精神状态怎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改革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有开新建功的冲动和欲望的。有大学领导分析认为,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有更大突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引导力非常重要,现在是:从学校往上看,教育主管部门的首长确实在亢奋,在着急,在协调,在有效履责;但也确有一些中间层面的管理者对改革创新缺乏激情真心,给力不够,重大专项改革的顶层设计乏力,进取精神倦怠,改革应谨防肠梗阻和做“夹生饭”。还有位了解内情的专家不无忧虑地说:现在行政部门分工很细,许多改革项目关涉多个司处,倘若不能有效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只凭各自好恶和兴趣,用力畸轻畸重,该花大力气的没花到位,不该不必花太多心思的小事纠结不清,就可能导致改革“怪胎”。此话或许说重了,甚至难听,但忠言逆耳,引起警觉才好。

  当劝诸公重抖擞,给力教改立新功。增强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敢于自我揭短是自信自强的表现,通过狠抓“三风”建设,催人奋进,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避免口号化、橡皮化、空心化,由此将会收获阳光和希望。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