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一场普通的足球比赛,北京地坛小学队对俄罗斯一小学球队,由于比分悬殊,成为社会热点,同时引发对学生体质健康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其社会关注程度让人联想到当年孙云晓发表《夏令营的较量》时的情形,不同的是,上次是日本人,现在是俄罗斯人。显然,在足球场上,地坛小学输的是技术、战术和体能,可能还有心理,就比赛而言,这是可以容忍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一输再输,而且输得如此惨,不由人联想到,是不是与地坛小学一样大的小学生,乃至所有的青少年都不如日本、俄罗斯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2010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对近35万7-22岁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营养状况等方面,出现了继续上升或止跌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998年-201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近三年,总体上,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逐年提高,从2008年至2009年,平均提高了5.31分;与2008年数据相比较,2010年学生体质分数等级分布比例整体好于2008年,及格率有所提高,特别是优良率提高明显,由52.80%增长到56.24%。这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转机。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多年积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严峻,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如,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自1985年以来,除柔韧素质外,爆发力、力量、耐力水平仍然处于持续下降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年龄阶段学生近视率继续增高,分别达到40.89%、67.33%、79.2%和84.72%;肥胖和超重学生继续增多,总体接近20%;肺活量测试有22.54%学生不能达到标准。因此,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任重道远。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的下降。是教育的责任吗?显然不是。导致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以过度保护为特征教养方式,剥夺了促进青少年儿童自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运动刺激。现在有的家长,一方面,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食物摄取需求;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最大限度地限制孩子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造成严重的运动缺乏症。
其次,信息时代,基于网络的游戏、阅读、交友成为青少年闲暇的主要方式,久坐不动的静态生活方式逐渐形成,这减少了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的机会,阻碍了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沉溺虚拟时空甚至发展为网络依赖症的不断增加。
第三,教育评价的单一性也给学生体质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我国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格局尚难以改变,因此,学生的“应试”压力还相当严重,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直接导致了睡眠时间的严重不足和学习时间的延长,这减少了学生闲暇时间特别是体育锻炼时间。
显然,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单纯教育的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力图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在全国实施了以“阳光体育”为核心的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措施。近四年的实际效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三十年持续下降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是人才,是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高素质一定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最基本的健康体质,一切都是零。输一场球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输一代人、输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长效机制,并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