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转向校车事故的背后

2011-11-23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收藏

  近些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接送学生车辆的事故,其中一些造成了严重的群死群伤,社会反响强烈。这些接送学生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既有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机动车,也有驾驶员违章驾驶、随车教师疏忽大意等等。为此教育部曾经多次发出过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乘坐车辆安全,但事故还是一再发生。痛定思痛,我们唯有将目光转向校车事故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校车安全工作的开展?只有理清了这些脉络,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彻底解决校车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困扰。笔者认为,其关键原因有四点。

  其一是校车管理职责不明晰。目前校车的管理在国家和地方都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这就造成部门间职责不清的现象。而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将校车的管理职责明晰到联邦和州的各个具体部门。只有职责清晰,才能便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具体落实、监督管理。

  其二是校车立法层次低。目前我国关于校车的有关规定主要集中在一些部门规章和行业技术标准上,缺乏高层次的统一立法。这些低层次的规章制度由于强制力较低、适用范围有限,以致在一些地方推行时阻力重重,造成了有章不循的情况。

  其三是缺乏资金支持。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推行安全校车的瓶颈,很多学生不得不乘坐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假如将这些违规车辆完全取缔,当地学生又会陷入无车可乘的尴尬局面。所以必要的资金支持是保障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远离黑校车的关键因素。

  其四是地方政府推行校车积极性不高。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其他硬件建设都非常好,但政府对校车采购却小心翼翼。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校车一旦开行,发生事故后会承担责任。所以理清校车安全责任,推进校车保险工作,也是保障推行校车工程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只有强化政府责任、增加专项投入,将提供校车服务纳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才能真正、彻底的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同时安全校车的建设问题还要和当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密切结合,从根源上疏解校车资源短缺的阻力。

  目前,校车安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今年8月,教育部在浙江德清县、山东威海市等一些地方开展了校车运营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安全校车的运行模式。上海市、河北省等一些地方也专门针对校车安全管理发布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措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安全校车工程的开展。

  校车安全涉及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各级政府务必将校车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长期的、严肃的政府任务来抓,才能真正的取得实效,打造出一个中国版本的校车安全工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雷军)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