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人民日报》12月23日“不慕奢华办公,重教落到实处”的报道,令人激动,令人振奋!
20多年来,云南省嵩明县八、九任县委书记一直住在10多平方、斑驳破旧的房子里办公,但却倾全县之力办教育,2007至2010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分别达到27.3%、39.9%、54%和42.0%,使100%的中小学达到了标准化。学校操场宽敞,教室窗明几净,教学设施齐全,家长感到气派,学生感到骄傲,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嵩明县委书记王春燕说:“县委办公楼还是危房,不建楼堂馆所建学校,我们是为嵩明的未来投资。”“为未来投资”,太好了!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关键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没有足够经费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中央反复强调,到2012年,教育财政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坚定不移。要达到这一目标,目前还有很大缺口,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要靠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首先,要有真认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迫切需要加强教育。早在30年前小平同志就说:如果把中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那将是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保证。正如王春燕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建标准化学校,就是为我们嵩明县老百姓的未来做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年轻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有了竞争力,群众就能致富,嵩明的发展就有后劲。”
第二,要下大决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尤其是被我们的干部所认识。但要切实加大投入的时候,又会犹豫不决。说在嘴上,写在报告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情况还是到处存在。有些地方甚至请客动辄上千,建办公楼动辄上亿,增加教育经费却千难万难。经费不足是个永久的矛盾,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需要经费的地方固然很多,但教育投入是第一投入,改善教育是第一民生。要把可上可不上的项目坚决减下来,把可早上可晚上的项目坚决推迟,按照法律的规定,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决保证教育经费增长的需要。
第三,要有高境界。教育投入是长期投入,也是隐性投入,需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境界。教育投入的效果很多时候不能像建高楼、修道路那样能够在任显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任领导在教育投入的接力长跑赛中都只是一棒,但都是不可缺少、不能落下的一棒。其次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境界。发扬我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民族精神,宁可居住条件狭窄一些,办公条件窘困一些,也要把学校建得漂漂亮亮。嵩明县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袁振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