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村学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适时完善,走向更好

2011-12-30 来源:教育部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完成了义务教育普及任务的背景下,“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教育政策议程。从199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 “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开始,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大调整,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事实证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于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效果明显。从这个意义上看,“布局调整”适应了当时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形势,无疑是个好政策。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布局调整”作为一个影响全局的政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逐步完善。一方面,任何教育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都会面临政策情景、面对的主要任务有所改变的问题。与当初实施“布局调整”相比,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留守子女教育等问题愈发凸显,都必然地要求布局调整政策有所调整,有所完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落实“布局调整”过程中,盲目进行“一刀切”,撤并学校过多,学校服务网点收缩过大,引发学生求学成本增加、交通安全缺乏保证等突出问题,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甚至导致了新的辍学现象的出现,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对于防止和纠正布局调整的中的偏颇现象的工作,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一直关注,从未放松“纠偏”工作。早在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对于地处偏僻的教学点应予以保留,以避免因就学路程较远造成小学生失学、辍学”; 2006年6月份教育部分别发出《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要“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的原则,要求农村“撤点并校”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再一次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诸多文件的共同点在于,进一步重申了“布局调整”工作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这些指导性意见一定程度上减缓或纠正了偏颇现象,反映了国家对于布局调整、对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农村地区学龄人口减少的特殊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布局调整不会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改弦易张。相反,“布局调整”政策不仅要延续,还要把好事做好。

  毫无疑问,布局调整政策也需要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的要求”,为做好布局调整指明了方向。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把“布局调整”的好事办好,重点在于把相关政策调整好,执行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适时加强政策引导,着眼“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的战略要求,在“学生就近入学、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统筹新形势下布局调整工作,形成新的指导性意见。把好事办好,还需要各地把政策执行好。当前情况下,作为直接管理农村教育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本区域布局调整方案,要深入实际,做好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还要适时调整政策的执行方式,切实做到明确标准、实事求是,力戒简单粗暴、一刀切。重要的是,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区域,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主动回应群众的意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做好解释和补救工作。总之,上下配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自始至终做到科学谋划、稳步推进,才能切实把政策落实好、落实出成效,保证布局调整后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润勇)

(责任编辑: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