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经付梓,预计于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共收字7000多个,收词3.5万多条。《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与《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的编纂也取得可喜进展。大陆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与台湾版网站相互辉映,已正式开通。大陆版网站向全球免费开放。两年多来,台湾语言专家团队调动各种资源勤奋努力,大陆老中青辞书专家集体同吃同住同工作,夜以继日,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终于结出硕果。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渊源的载体、民族精神文化的血脉,也是人类文化的瑰丽成果。不同于拼音字母,音义同体的视觉辨识方式,构成了中国人及汉字文化圈内居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使广大使用者引以为豪。这一文化血脉,时刻提醒着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宗同文。回顾历史,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与过度批判,还是出于政治私利刻意操控的“去中国化”,都经不住时间的冲刷,得不到公众的支持。
但是两岸经过半个世纪的隔绝,同样的语言文字在两地悄然发生了不同的演变。比如大陆推行文字简化改革,台湾没有搞。一些词字在音、义和语言应用层面上的不同,虽未构成大障碍,也带来了交流的困扰,尤其是两岸科技名词、外文翻译的不一致等等。所以,30年前两岸恢复交流不久,就有大陆学者呼吁从合作研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角度,推进海峡两岸汉字字形和语文、科技名词等的统一。也有台湾学者指出,语文的差异是造成两岸认知差距的原因之一。
历几番风雨、经几多挫折,共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盛举的愿望终于实现。也为了回应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关于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提议,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为这次两岸文化建设合作盛举勾画了框架。
两年来,两岸专家学者平等合作,以客观、唯实、包容的态度,过滤掉非学术因素,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例如,对于两地各自通行的字体,《两岸常用词典》称之为大陆规范字形和台湾标准字体。台湾版字典标准字体在前,大陆出版字典规范字形在前。注音也分别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双呈的形式,便于阅读,也便于双方了解对方繁简字与拼、注音符号的用法。两岸专家在协作中奉献了各自的学识、智慧。台湾学者提出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词典编纂,大陆专家提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名称、整体建设理念、网站功能定位等。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两岸交往频繁,文化上水乳交融。两地话语逐步相互吸收,不少曾为一方独有的词语,已经逐步化为双方共同的词语。在双方合作的多次会商、会谈中,两岸专家学者相互请教、借鉴、启发,既有学术切磋,又有诗词唱和,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合作成为志趣、感情、心灵的谐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