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与学校之间需要一座“连心桥”来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2011年,湖北省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覆盖800余万中小学生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与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一举措加强了家庭与学校间的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家庭与学校间的这座“连心桥”,究竟该如何搭建,又如何让这座桥更稳固、更长久呢?
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使其落到实处而非留于形式。无论是实地家访、写信或是打电话等其他家校沟通方式,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落实的效果。以湖北省的“课外访万家”为例,通过让教师全员参与定期家访,要求每学期对每个学生家庭实地走访一次,使传统的家访制度化、常规化。同时,从各校家访方案的制定到具体家访实施过程的要求,直至实施效果的督导检查,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家校间的联系与沟通应注重为家庭送温暖、为家长解疑惑。要让家校沟通真正深入人心,首先要想家长之所想。湖北省的“课外访万家”通过实行“六回访”,重点关注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学习困难、留守儿童、思想及学业有重大变化、进城务工子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等有特殊需要和困难的家庭,给他们送去温暖;通过实行“六必进”(即教育的政策措施进家庭,贫困生资助方案进家庭,学困生转化措施进家庭,家庭教育指导进家庭,心理生理健康辅导进家庭,教师个性化关爱进家庭),为家长提供其亟需的理念与知识,帮助其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连心桥”的搭建应注意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双向的互动与沟通,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为教育献计献策。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和强调学校对家长的信息传递,而忽视了家长的意见表达。事实上,学校和教师不仅有义务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建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为学校教育开出的一剂良方,应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湖北省在此方面,不仅将“家长意见及建议”纳入家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将其作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这种做法也可以用于大家熟知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除了有学校领导或教师的演讲,还可以增加教师与家长的讨论交流,充分让家长畅所欲言,从而为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教育合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长的体验式参与是有效处理家校合作问题的粘合剂,有利于家校间的互相理解和配合。在教育教学方面,“家长开放日”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学校可以通过让家长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引发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正是让家长代表实现体验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不仅能对学校教育起到有效的促进和监督作用,同时也能借助这个平台将家庭和社区资源引入学校,有助于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