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种种措施,大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湖南的做法是,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根据本省产业发展需求和现有专业布点情况,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至两个个专业大类,着力建设三至五个个特色专业,从而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依托省内23家职教集团,以项目为纽带,促使集团内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较为典型的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现代化改革。该学院对湘绣专业人才实行订单培养模式,与培养单位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安排优秀教师教学文化基础课程、聘请订单企业工艺美术大师授课等做法全面提升湘绣专业人才的素质,“绣才”毕业后将全部按照培养协议正式进入订单企业所工作。这种改革既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增强了湘绣的艺术价值。湖南的经验给我们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才能使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相衔接,避免“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实现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对接,能力与岗位需求对接,避免“脱节”问题。
此外,在新型农民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湖南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可圈可点。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县市和以农村为主的区要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以区域内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乡镇农校为基础,抓紧建设县级职教中心。2011年,湖南省95所职业院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培训基地,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3.04万人次。
职业院校参与“三农”培训工作,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对接的体现,这不仅扩大了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影响,提升了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贯彻落实了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的办学方针。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除了需要一批科技研发队伍,更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职业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对接各类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因此,国家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支撑。湖南的改革正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需求的体现,而建立对接机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意义深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延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