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教育部发出倡议,并会同全国妇联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让儿童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节日。为此,《倡议》和《通知》强调,要“从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和相关部门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多动脑筋。
第一,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多组织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儿童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儿童而言,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六一期间的活动要尽量避免说教式,增强感受性、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为此,《倡议》开列了范围极广的菜单式选项,不仅包括历史遗迹、高新技术企业、农田林区、艺术院团,还包括了空气质量监督机构、影视基地、专业运动队、录音棚、心理咨询机构等等,就是要满足儿童的这些特点。
第二,根据儿童的动机特点,活动组织尽量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息。儿童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兴趣广泛且尚未定型,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传统的六一活动更多围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组织,今年的《倡议》和《通知》在传统活动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公益、环保、健康、新农村建设、安全等方面,这些新兴领域的接触,对儿童意义重大。同时,童谣歌曲、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现代生活元素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第三,根据儿童的情感特点,多组织关照儿童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的活动。儿童情绪敏感、波动性强,容易跟着“感觉”走,情感容易片面和偏激。为此,在节日期间,成人要腾出时间加强与未成年人的交流,满足儿童情感需求,并对特殊儿童、流浪儿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群体给予特别关爱;在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旗帜鲜明,是非坚定,并采用少年儿童“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在社会生活中,帮助儿童提高抵御不良信息,远离过于“成人化”和“商品化”的活动内容。
第四,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多支持开展一些儿童亲自动手,游戏性强,能够发挥创造性和成功体验的活动。儿童生性好动,酷爱游戏,固化行为模式少,但坚持性不够,容易产生挫折感。为此,在不危及身心安全的前提下,成人要尽量配合孩子们的活动,保护和鼓励他们的“好”创意和“金”点子。有些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可能教育意义不强,但若能激发创新、自主、娱乐精神也非常可贵,因为愉悦身心、释放压力、体验成功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新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