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北一些高中在各地设点,聘用招生代表,跨地招生。此现象在高中招生中并非特例。
高中招生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在于优质生源能提高学校升学率,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重点率”。这不仅反映出学校的功利与浮躁,也反映出这些高中学校狭隘地理解了自身的任务,将应对高考提高升学率当作了自己的唯一职责。
但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决不是应对高考。《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因为高中阶段正处于学生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个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高中阶段需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有初步的基于个人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不是单纯备战高考的应试教育所具备的功能。那些以抢占优质生源为捷径提高升学率的高中,更难以输出真正有质量的高校预备生,难以实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
地方政府重金奖励有学生升入北大清华的学校,教育资源向升学率高的学校倾斜,这种评价与资源配置的机制所带来的利益,让一些学校不去重视高中学校真正的职责所在,不为自身及学生的发展做长远规划。不明确高中教育的定位,仅规范中招秩序的专项检查是难以遏制生源大战态势的。
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2012年上半年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中,要求三年内取消公办高中招择校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升学率带给学校的经济利益。消减利益蛋糕,并尝试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对高中的评价机制,或许能够引导学校去思考怎样的高中教育才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刘玉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