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不妨为假期留点儿白

2015-07-2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暑假来临,校园空了,大大小小的培训班里却塞满了孩子。

  有媒体报道,一些学生家长自发组团,高价为孩子补课。而且,不仅是后进生在参与补习培训,一些优等生也在“加餐”。动辄数万元的补习费,虽然贵得有点离谱,但补课需求依旧旺盛。不少高考“状元”甚至也没有浪费自己响亮的名头,呼朋引伴地开班补课,引得众多家长趋之若鹜。

  一个暑假让你爱上写作,一周内让孩子成为数学高手……各种培训班打着高大上的宣传口号,仿佛一经他们的妙手,孩子就能实现天才的蜕变。除了学科补习班,各种艺术班、特长班的招生也如火如荼。不久前,一位家长被一个儿童智力培训课程所打动,当场刷卡交了9.8万元学费,让侄女练就“蒙眼识字”神功。怎知,课程陆续上了一年多,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无数的事实表明,补课班里补不出真正的人才,培训课上也培不出优秀的孩子。日前,澎湃新闻对2015年新鲜出炉的全国21个省市的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状元”中选择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的比例高达89.66%。他们更倾向主动学习,并一致认为学习好的关键在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靠补靠填,依靠老师、家长的强行灌输。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补的,不是死知识,更不是可速成的种种神功,而是阅读、实践、体验和开阔视野等,补一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的内容。例如,到外面走一走,感悟壮美的河山,了解脚下的大地,叩问未来。据金羊网报道,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等五家机构去年底在全国发起调查。调查发现,全国有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12.85%的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几乎为0。超过43.25%的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30分钟。

  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明,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儿童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抑郁症都有一定的治疗功能,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和压力管理能力。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表示,自然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孩子的创伤。那些美丽的自然环境,那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无疑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真实的、鲜明的、活生生的物质条件,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许有人会反问:到大自然中行走有什么用?孩子不学习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开阔视野又怎能比得上考上一个好大学?其实,不同的假期生活或选择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理念。被各种补习充斥的假期、在各种培训填满的生活,依然秉持的是赤裸裸的应试思维,以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没有看到正如农田每隔几年就需要休耕一样,在人生的跑道上,幼小的生命也需要停下来歇歇脚,整理心情,蓄力待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始新的人生征途。

  在帮助孩子规划假期生活之前,每位教育者不妨自问,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毕其功于一役般“速成”一位考试高手,还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热爱生活的“普通人”?是在孩子的脑海中填满只有考试才用得到的知识,还是让其探索生命中一个个待解的疑问?是将孩子的假期填得不留一点儿空隙,还是让其拥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去做一直想做的事?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要留白更要走心。与其让接连不断的补习挤占孩子的时间,不如大胆放手,把支配假期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际上,走一走,看一看,放松身心,别有情趣;读读书,会会友,苦练一项运动技能,都有收获;静下来,想一想,规划未来,才是成长。

  给孩子好的教育,不妨从解放假期开始。(张贵勇)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