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杜绝替考是高校管理底线

2017-01-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有媒体调查发现,去年12月下旬临近期末考试以来,一些高校的“代课代考”QQ群开始活跃起来,“代课”“代考”者中,有职业“枪手”,也有兼职挣点钱的大学生,还有中间人从中介绍吃差价。

  期末替考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要下定论尚需更大范围的调查取证。但即使只存在于少数学校,也足以警示我们,考风折射的是学风,没有好的学风,学生赖以成长的好气候、好生态就无从谈起。杜绝替考现象,当是高校管理必须守住的底线。应对替考现象,高校应该不断提高管理和防范能力。

  替考和被替考,当然都是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甚至法律的行为,也是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严重的失信行为,涉事双方都应受到严厉追究。但是,替考现象的产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我们一些学校的日常考试管理存在巨大漏洞。从媒体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经历看,替考几乎一路绿灯,风险概率之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只要学校能真正拿出严肃认真的态度,杜绝替考,并非是多么难的事情。

  这两年不少高校都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化了管理和惩戒措施,动真格的劝退那些荒废学业的学生,起到了为高校学风划红线的警戒作用。但替考现象在一些学校畅行无阻,至少说明考试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疏漏,以致在一些地方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对考试作弊行为事前疏于防范,不能戒之在先,等出了问题或者被媒体关注了,再去严肃处理,表面上的严肃,难掩事实上的管理失责。

  检索网络上的新闻资料,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替考事例可谓屡见不鲜,且时间跨度大,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高校都有。为什么这种现象能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考试管理和作弊防范不到位这一直接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学风的大问题,其要害就在于,高校的学风是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导向,还是以其他功利的、短期的或随机性的目的为导向。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少高校里,教师靠给学生讲好课立身已经很难了,很多人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远远比不上在课题和论文上下的功夫大。当然,课题、论文和科研,也都关乎人才培养,但如果不能导向培养一流人才,就会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上出现摇摆,最终使教育教学边缘化、功利化。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试疏于管理,个别学校和教师甚至放松标准,故意“放水”,反映的正是少数学校和少数人,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立身之本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以及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等,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固然不能用精英化时代的标准衡量今天的学生,但大众化也决不意味着以降低培养标准为代价。替考,无论在精英教育阶段还是今天的大众化阶段,以及未来的普及化阶段,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对替考涉事学生,必须给以严厉惩戒,但更要有日常的教育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很多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根子还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身上,这句话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钟焦平)

(责任编辑:姚振(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