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培养“阳刚之气”并无男女之分

2021-02-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日前回应,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培养学生“阳刚之气”很快引发网友热议。遗憾的是,一些媒体有意无意之间曲解了上述答复,将培养“阳刚之气”的答复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混在一起,由此引发了性别争论,并使讨论失去了焦点。

  实际上,教育部所倡导的“阳刚之气”并没有男女之分,“阳刚之气”也并非指男性气质、男性行为。从答复来看,教育部所强调的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最终所指向的是健康第一观念的养成,是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素养,是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最终落在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与“阳刚之气”相关的应该是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优秀品质是不分男女的。

  因此,教育部给出的答复是加强体育教师配备、提高体育教师素养、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等。体育课是不分男女的,更不会有人认为体育课是为了培养男性气质。通过体育课来培养“阳刚之气”,也契合了体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育人功能。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部分青少年的确存在“小胖墩”“小眼镜”等现象,心理层面的问题则表现在缺乏面对、解决问题的勇气,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较差、自信不足等方面。这种状况与家庭过度宠溺、家庭教育中父亲长期缺位等有关。一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允许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开展户外活动面临着重重压力。一些学校因为担心安全事故,索性取消了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成长过程中一路备受呵护、缺乏历练,过于顺遂而没有经历风雨,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些错误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存在,也是导致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的原因。

  “阳刚之气”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完全在校园,也不完全是体育教师的责任,不仅要通过开齐开好体育课,引导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去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养成“阳刚之气”,更需要家庭改变教养方式,需要父母少一点溺爱、多一点放手,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挑战。同时,“阳刚之气”的养成也是社会环境熏陶的结果,影视剧以及明星对青少年影响较大,需要多给青少年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本报记者 杨三喜)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