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月,给人文交流注入青春的韶华

——刘延东国务委员访问英国纪实

2012-05-12 来源:教育部收藏

  当地时间4月12日傍晚,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伴着夕阳的余辉,一架中国国航民航包机从茫茫的大西洋掠过,飞过绿草如茵的大地,最后稳稳地停在郊外的国际机场。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和卡梅伦首相去年达成的重要共识,建立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刘延东国务委员展开了此次英伦人文之旅。

  此后几天,刘延东从北爱尔兰到伦敦一路走来,会见政要,访问学校,同英方政治、学术、商业、文化等各界人士深入交流,与英国文化、奥运、媒体和体育大臣杰里米?亨特共同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这是中英人文交流史上的开创之举。

 

  “‘语言是世界的影像。’在全球化时代,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把广交朋友、加强合作的钥匙。”

  

  人文交流,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刘延东访英的第一站,也安排在位于贝尔法斯特的奥斯特大学,为该校孔子学院揭牌。

  贝尔法斯特位于北爱尔兰东北拉干河的入海口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当年泰坦尼克号在这里的船厂建造,充分表明这里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镇。今年是泰坦尼克号建造和沉没的100周年,当地在船厂老厂址上建起一座外形与结构都很独特的博物馆,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

  这一次,宁静的贝尔法斯特城热闹起来,因为它第一次迎来中国的高层领导人。

  13日上午,刘延东不顾万里征途和时差带来的劳顿,来到奥斯特大学乔丹顿校区。一场新雨过后,本来就很美丽的校园更是绿草如茵,青翠欲滴。

  奥斯特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北爱地区最成功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为促进与中国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奥斯特大学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中国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建设孔子学院。

  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奥斯特大学师生的心情也一样喜悦。为了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两位身着爱尔兰传统裙装的艺术家,投入地吹奏着爱尔兰风笛,悠扬而嘹亮的笛声,在春天的天空里飘荡。

  刘延东走在通向揭牌仪式大厅的过道上,兴致勃勃地观看两旁陈列的展板,那都是孔子学院学生的画,长城、巨龙、纸扇等中国元素在他们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有的画上还写着汉字:“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学中文真遗憾”、“我爱中国,我爱北京”……刘延东一边饶有兴趣地观看,一边赞叹:“画得很好,汉字写得也不错!”

  揭牌仪式在孔子学院学生热情如火的爱尔兰舞蹈中拉开序幕,中间转场时,中国师生的笛子演奏加入进来。一时间,中西合璧,妙趣横生,衔接得天衣无缝,赢得阵阵掌声。

  随后,学校合唱团一位女生身着天蓝色旗袍,手拿折扇闪亮登场,伴奏响起,只听她张口唱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

  她用地道的中文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悠扬婉转,深深地打动着现场观众。

  最后一个节目充分体现了青年学生对两国文化交流的期盼。合唱团的学生唱完一曲爱尔兰民歌《丹尼男孩》后,又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我爱你,中国》,为揭牌仪式的表演作结,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校长理查德?巴内特和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彼得?罗宾逊、副首席部长马丁?麦吉尼斯致词后,刘延东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

  刘延东饱含感情地说:“刚才同学们达到专业水平的精彩表演,令我深深感受到北爱尔兰人民的深情厚意和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动人魅力!”

  在深入阐述人文交流对中英关系的重要意义之后,刘延东阐述了加强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刘延东说:“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第一工具,是人文交流的先导领域。罗素说过,‘语言是世界的影像’。在全球化时代,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把广交朋友、加强合作的钥匙。”

  刘延东向学校师生介绍,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鼓励国民学习外语,了解多元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的感情。目前,中国有3亿人学习外语,涉及56个语种,其中2亿多人在学习英语。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而优美的语言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和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随着中国与各国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如今,英国有5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建设了19所孔子学院,居欧洲各国之首。

  对此,刘延东表示:“中国政府将努力满足各国人民的需要,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办好孔子学院,使它真正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文明交融互鉴的重要渠道,促进和平友谊的重要载体。”

  短短六七分钟致词,响起七次热烈掌声。当刘延东说完“Thank you very much”时,全场人员站立起来热烈鼓掌。

  掌声中,刘延东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驻英大使刘晓明,以及罗宾逊、麦吉尼斯一起,共同为孔子学院揭牌。

  揭牌仪式是简短的,但留下的影响将是久远的。巴内特校长评价说:“这一天对北爱尔兰、对奥斯特大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他说,学校非常重视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希望孔子学院能成为北爱尔兰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中英人民相识相知的友谊桥梁。

  

  “教育交流在人文交流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教育在人文交流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此次访问中,教育交流合作成为一个重点。

  13日下午,刘延东来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参观考察,并见证女王大学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签字仪式。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始建于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10所大学之一,也是著名的罗素大学联盟学校之一。学校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该校1853年毕业的校友罗伯特?赫德曾在中国生活50多年。他留下的大量日记手稿,对研究当时的中国和英国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两国关系都有很高的价值。目前,该校有中国留学生300名,并在“科学桥”项目支持下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如今,女王大学尖顶耸立、庄严肃穆、古典风格的大楼,在它的历史记录中又将留下浓重一笔。该校校长彼得?格雷格森在欢迎刘延东时说:“今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和中国顶尖大学合作,说明了我们双方有着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他还引用了中国的民俗,说2012年是龙年,龙年象征着好运、力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拉近了双方相互之间的距离,主客双方都会意地笑了。

  刘延东在会见中表示,中英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双方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更好地造福双方民众。

  刘延东说:“中国正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重要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有220多万名学生到国外留学,其中到英国的也有很多。今后中国高校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我想,这为贵校和中国的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希望贵校与中国的教育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共建研发平台,分享优质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刘延东表达了对双方高校合作的期盼。

  刘延东最后表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不仅需要西方文明,也离不开东方智慧,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探索有效途径。她对格雷格森校长表达良好祝愿:“希望贵校在中英人文交流中作出新的贡献!”

  离开女王大学时,刘延东没有忘记在学校刻苦学习的中国学子。她特意来到等候在大楼门口的留学生代表中,与他们握手、合影,关切地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说:“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还要多交朋友,做中英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她请同学们向所有留学学子转达祖国对他们的问候和祝福。

  结束对北爱尔兰的访问后,刘延东乘机飞赴伦敦。15日,刘延东前往久负盛名的帝国理工学院访问。

  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被公认在英国大学的前三之列,学校把“科学是帝国的光彩和守护者”作为校训,形成了“科学无疆,学科无界”的良好科研文化氛围。学校现有1.4万名学生,中国学生约占10%。

  15日恰逢周日,但学校方面仍将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参观前的简短座谈上,学校校长基斯?奥尼斯介绍了学校的三大支柱:教育、科研和研究成果应用。帝国理工创新公司技术转化部主任托尼?希克森则就成果应用转化作了详细说明。该公司的目标是将好的创新理念和发明投向市场。在过去10年中,他们考察了2500个创业观念,创办了1400个企业,每年为学校创造1.6亿英的价值。

  刘延东对学校多年来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她还就该校的创新精神作了一个幽默的解读:“今天是周日,在英国是不可侵犯的休息日,但帝国理工打破思维定式,在周日来接待我们。这也算是一个创新!正是创新的精神,让帝国理工走在前面,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一席话,让帝国理工学院的师生们都笑了起来,现场气氛很是融洽。

  刘延东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发展情况,深入解读了中英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并对中国高校与帝国理工的交流作了展望。

  了解了学校整体情况后,刘延东赶往学校哈姆林中心生命科学实验室。该中心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杨广中于2008年创建,主要研究微型机器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涉及医学成像、临床医学、计算机、传感等多个领域,汇集了许多国际顶尖专家,在机器人手术这一崭新的科学领域引领了世界潮流。

  哈姆林中心第5层素雅洁净的现代手术机器人实验室里,一个大型控制设备连着传感系统,传感系统又连着一人多高的机器人。通过操作控制设备,就可以让机器人动起来,给“病人”做各种“手术”。

  刘延东在杨广中教授的邀请下,做了一回“大夫”。她先通过透镜观察橡胶“病人”模型“心脏”里的情况,然后操作手柄,只见手术台边上的机器人开始挪动“双手”,成功地把一个细小的胶环,套在一个“器官组织”上。

  大家为机器人的灵巧先进惊叹不已。杨广中说,现在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下一步就是要将机器人体积做小,这样手术成本会大大降低,应用范围也会更大。

  帝国理工学院的科技创新经验引起刘延东的极大兴趣。参观中,她深入询问学校在科研创新中的学科交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问题,希望将来中国高校能与帝国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她说:“教育交流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因为它是面向未来的。希望今后贵校与中国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合作能做得更好,走在前面!”

  

  “希望与各国文化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人类多元文明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刘延东国务委员访英期间,正值伦敦书展盛大举行。中国作为本次书展“市场焦点”主宾国,引起各国文化出版机构的高度关注。4月15日下午,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会议中心举办的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吸引了世界各地500余名政府官员以及经济学界、出版传媒业人士的到来。

  中国影响世界,世界关注中国。出版传媒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国家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延东国务委员也将在此次论坛上作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立场。

  这天,会议中心外,周日的大街上车水马龙,春光晴好。会议中心内,论坛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些业内人士专程赶来,为的是亲自感受东西文化的对话交流,享用智慧思想的盛宴。

  论坛主席台的背景大屏幕上,“中国”、“活力”、“灵感”、“创新”等词汇,以中英两种语言,用不同的颜色写出来,拼成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扇形,使会场散发出浓郁书香,交织着中西文化,也透着春的生动气息。

  英国商业大臣坎布尔、贸易投资署署长拜尔德先后致词并指出,出版业能把人们汇聚到一起,沟通情感,帮助两国在各层面开展交流,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双方应进一步密切在文化出版方面的合作。

  随着主持人的介绍,聚光灯亮起,刘延东神采奕奕地走到演讲台边,向大家微笑致意。

  刘延东首先讲起前几天在贝尔法斯特参观泰坦尼克纪念馆的感受,说:“100年前,英国就创造了如此宏伟的游轮,体现了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对人类社会曾作出的伟大贡献。但游轮的沉没也启示人们不能忽视大自然的威力。”这番独特的解读引来大家会心的笑声。

  笑声过后,会场格外安静,大家在认真地聆听着。

  刘延东介绍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背景,回忆起过去40年来中英关系的发展变化,说:“两国政府决定把人文交流提升到双边关系的战略层面,使之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三大支柱,以民众间的相知与理解培育两国友好的深厚土壤,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稳固、富有活力。这一富有远见的创举,在中英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回顾了中英两国作为历史文化大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所作的巨大贡献后,刘延东动情地讲道:“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但并没有挡住人文交流的脚步。在长期交往中,两国人民彼此欣赏各自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等传入欧洲后,曾得到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涌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中国闻名遐迩。莎翁的作品100多年前就在中国出版,哈姆雷特的悲情、奥赛罗的正直、鲍西亚的智慧,至今在中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悬挂在很多中国偏远的乡村学校。”

  列举了这些事例后,刘延东说:“事实告诉我们,中英关系的潜力和前景,有赖于人文交流所奠定的坚实民意基础。”对于未来中英人文交流,刘延东提出四个努力方向:

  第一,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世界之美在于文明多元多样多彩。要在多样中求大同,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要充分理解各国不同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特点,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第二,深化和扩大文化互信共识。当今世界,人类同住地球村,这是一个不同文化互相走近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需要包容理解的时代。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交流对话,寻求共识,避免分歧转化为对抗。

  第三,重视和推进人与人的交流。人文交流沟通的是人们的心灵和情感。要面向人人,根植社会,我们相信,两国成千上万的民众参与,一定能够为中英友好注入源头活水,让友谊之树繁茂长青。

  第四,挖掘和拓展出版传媒合作新领域。要把握好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征,不断开拓新媒体、新技术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合作领域,联手打造具有战略性、标志性的项目,把最优秀的文化产品带给对方,让民众享受多元文化的滋养。

  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情理相溶,互相印证。精彩的演讲,让倾听者频频点头,把大家引入更深的思考。

  阐述完四个努力方向,刘延东向听众介绍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中华文化将不断释放新的创造力,也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并真诚希望与各国文化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人类多元文化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在演讲最后,刘延东讲述了一个生动而又饱含寓意的故事:两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她专门参加了“最具创意”的英国馆——“种子殿堂”。展览结束后,6万颗种子被分送给中英两国中小学校永久保存。

  讲到这里,刘延东动情地说:“人文交流就像播撒一颗颗友爱的种子,在民众中生根开花。这不仅会造福两国人民,也必将造福全世界!”

  话音落下,全场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中外人文交流的希望与意愿,也在这掌声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论坛结束后,刘延东又会见了爱思唯尔、柯林斯、培生、亚马逊等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陪同李长春同志出席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开幕式、参观书展。

  一位来自中国的出版人参加了这几场活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中国主宾国现场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都对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出版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并且对中国出版人提出了殷切希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项活动的空前重视,使整个出版界深受鼓舞。”

  

  “期待中英双方共同努力,把人文交流这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

  

  4月16日,是中英双方举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的日子,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英国之行迎来了“压轴大戏”。

  这天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拉斐尔厅内,高高的穹顶显得格外庄严,墙壁上的巨幅油画,透出深厚的文化气息。会谈的长条桌上,摆着4盆金黄色鲜花,4盏台灯也散发着柔和的黄色光芒,整个大厅格外温暖、安宁。

  这种像家一样的氛围,恰恰传递着人文交流的真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

  中午12时,刘延东与亨特文化大臣走进大厅。中英双方100多名与会人员,将见证双方人文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英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政府继中美、中俄之后,同世界主要大国建立的第三个此类机制,也是中国同欧盟成员国建立的第一个此类机制,体现了中国对中英关系的高度重视。

  “就我个人而言,也要开展人文对话,因为我娶了一位中国女孩!”亨特大臣像拉家常一样,拉开了对话的序幕。他从他娶的中国妻子讲起,说到他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再把英方关心的人文交流领域一一展开叙述,渐渐把对话引向深入。

  听完亨特大臣的阐述,以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布朗的工作报告后,刘延东微笑着对亨特大臣表达谢意,说:“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4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英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中英合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前,中英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此刻,我和亨特大臣落实两国领导人去年6月达成的共识,正式启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

  刘延东表示,中英关系是双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良好的中英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将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带来福祉。这次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中英双方的一个创举。为促进机制顺利进行,并发挥战略作用,刘延东提出四点原则构想:

  ——登高望远,把握方向。要始终以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来把握人文交流的方向,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开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境界。

  ——相互尊重,互鉴共荣。要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妥善处理分歧,在交流中扩大共识,在合作中学习互鉴。

  ——多方参与,官民并举。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广领域的交流,让民众成为人文交流的主体,充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使人文交流更具活力,更有效果。

  ——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双方要从有基础的合作领域着手,稳步推进,以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惠及双方民众。

  刘延东说:“机制启动之后,设计内容非常重要。”接下来,她又对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以及旅游等领域的具体考虑作了充分阐述。

  根据讨论,双方重申加强教育伙伴关系建设,支持中英学生双向流动;深化创新合作,为两国创新型产学研机构的成长和合作提供更有利的环境;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和艺术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重视进一步开展传媒领域合作;就共同进行奥运遗产研究达成共识;进一步落实好现有人文交流、青年就业、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总体来看,中英双方将着力扩大双方人员经常性往来,循序渐进,为双方各层次、各领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

  人文交流以一种特别体现人文精神的方式结束,刘延东微笑着说:“刚才亨特大臣说了几句中文,我也想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I hope you have been this day preserved for a prosperous and happy life.(希望把我们这一天作为将来昌盛和幸福生活的准备。)”

  听到这里,亨特大臣露出惊讶的表情,扭头朝两边看了看身边的同事。然后大家都笑了起来,一起为这段恰当得体又寓意深远的引语热烈鼓掌。

  掌声过后,刘延东又加强语气,补充了一句:“期待中英双方共同努力,把人文交流这件功在当代、利在长久的大事办好!”

  

  从4月13日到16日,短短4天时间,刘延东出席各类活动24场,中英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联合公报等15份协议、文件,在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领域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任务和方向,为中英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意基础。

  正如莎士比亚在一首诗中说的一样:“四月给万物注入了青春的韶华。”春天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40年前的春天,中英双方迈出历史步伐,两个历史文化大国握紧双手;40年后的春天,旨在推进两国人民之间更深层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基础性工作,已经纳入两国政府的行动框架。相信越来越多的中英民众,将加入到人文交流的洪流中来。中英友好的薪火,将因此而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