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春天,播下人文交流的种子

——刘延东国务委员访问欧盟总部、比利时纪实

2012-05-12 来源:教育部收藏

  4月16日晚上11时,刘延东国务委员离开英国,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乘机飞越茫茫的海洋,抵达这场人文之旅的下一站——布鲁塞尔。在这里,刘延东将访问欧盟总部和比利时。

  今年2月,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领导人正式宣布同意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短短两个月,中欧就正式建立交流对话机制,举行第一次会议。

  这种高效率、高速度,充分说明中欧双方意识到,多层次、广领域的人文交流对巩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意义重大。机制的建立,也标志着中欧关系站上一个新的起点,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中比高校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为中比、中欧人文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来了!来了!”4月17日下午,列队等候在鲁汶天主教大学图书馆外的中国留学生和部分汉学系学生,一见到刘延东国务委员,便高兴地挥舞着中比两国国旗。

  刘延东面带微笑,快步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握手,并致以亲切问候。

  鲁汶天主教大学成立于1425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大学,也是欧洲十大名校之一。

  该校有重视对华交流的传统,早在16世纪就开始教授东方语言。17世纪时,该校毕业生南怀仁就前往中国,为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1898年,当时的比利时国王看到南怀仁的故事后,专门给校长写信说:“中国很重要,学习汉语很重要。”1979年,学校成立汉学系,如今成为欧洲汉学研究重地。

  告别门口迎接的同学们,刘延东在校长马克?威尔的陪同下走向二楼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整齐的书籍摆满靠墙而立的书架,散发着书卷的清香气息。一走进去,便感觉置身于书籍的海洋。

  刘延东见到此情此景,高兴地说:“30年前我曾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过比利时,但贵校是我第一次到访的比利时大学!”

  马克校长对刘延东国务委员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概况、办学特色及对华交往。他说:“中国留学生人数在我校留学生中居第2位,超过了500人。此外,我校还与很多中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多年以来,鲁汶天主教大学积极与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中国著名高校交流,还曾与清华大学合作互办“清华周”、“鲁汶周”。

  介绍完学校情况,马克校长说:“为了感谢您的到访,我代表鲁汶大学为您奉送一份‘上智之座’的复制品。拉丁语Sedes Sapientiae意为‘上智之座’,是我们大学的象征。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同仁的合作与交流!”

  汉学系女生安妮身着蓝色旗袍,双手捧着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上智之座”雕塑,送给刘延东。

  紧接着,瘦高个子、文静儒雅的汉学系主任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致词说:“我们汉学系一向对中国文化、哲学、历史,特别是中文教学非常关注。”

  当天,约百名汉学系学生来到了现场。汉学系治学严谨,高度重视培养质量,汉语教学水平位居比利时首位,在历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钟鸣旦说,学生们都刻苦学习汉语,他们不仅学习现代汉语,也学习古代汉语。

  说完,他便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朗诵《大学》部分章节: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这时,坐在后面几排的汉学系学生都站了起来,跟着一起背诵。声音不甚洪亮,但在白皮肤、黄头发的西方青年口中诵读出来,带有一种圣洁和纯净。等背诵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这一段时,纯净之中,更感受到一股滚滚向前的力量。古老东方语言的韵律展现出瑰丽之美,思想的魅力碰撞出铿锵华章!

  听完学生们的背诵,大家都感动不已。刘延东说:“听到同学们非常精准地背诵中国的经典,我很是高兴!”

  刘延东称赞鲁汶天主教大学秉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成就辉煌,近60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刘延东说:“贵校还是中比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和中国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对此我表示赞赏!”同时,刘延东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财政支出的1/5用于教育,其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重要方面,中国和鲁汶天主教大学的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刘延东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中国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了展望。她希望中比双方高校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为中比、中欧人文交流与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我期待今后在北京能和校长,和各位老师、同学们再次相见!”带着深厚的情意,刘延东向鲁汶的师生们、向比利时的师生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师生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谢意。刘延东赠送给学校一幅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复制品。中比两国350多年前相互交往的历史印记,见证着今天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当天下午,刘延东还参观考察了比利时微电子中心和新鲁汶离子束应用集团公司两个科技企业。刘延东表示,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科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次访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同比利时科技界人士广泛接触,就进一步加强双方科技合作交换意见。中国政府愿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引导两国科学家、企业家开展科技合作,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

  虽然头一天半夜时分才抵达布鲁塞尔,但刘延东从上午开始,一直到晚上近10点钟,不顾旅途辛苦,会见比方政要,参观高等学校,考察科技企业,接见华人代表,连续参加了10场活动,为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友谊而不停地奔波忙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使中欧青少年从小受到多元文化的滋养,架起交流、友谊、合作的桥梁。”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也是人文交流的未来。

  在紧张忙碌的出访日程中,刘延东专门挤出时间参加了两所中小学的活动。其中一所是服务欧盟机构外交官子女教育的欧盟第二学校,一所是服务中国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使馆的阳光学校。

  布鲁塞尔的春天,空气湿润,天气多变,这会儿还下着如丝春雨,刹那工夫,又变成晴空万里。但正是这种天气,让整个城市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4月18日上午,欧盟第二学校笼罩在一片新绿中,也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刘延东国务委员一行将访问学校了!

  在校长理查德?加尔文的陪同下,刘延东边走边询问学校的情况,学校有多少人、孩子们都多大,等等。

  欧盟第二学校在14所欧盟学校中规模最大,有学生3000多人,涵盖4-18岁,教职工近400人,小学阶段以9种语言授课,中学阶段以英语授课,此外还提供了中文选修课程。

  当刘延东路过一楼教室旁的窗户时,班里的小朋友见到客人,都挤到窗前打招呼问好。刘延东见到他们,便走近去,隔着窗户微笑着用英语向他们问好。这些孩子都欢呼雀跃起来。

  交流活动在多功能厅进行。大厅显然经过了精心布置,以迎接来自中国的尊贵客人:中国、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旗帜安静地垂立着;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主席台两侧大屏幕上,则播放着一群中国小朋友举着红灯笼往前跑的照片……

  这时,身着黄、蓝上衣的欧盟第二学校小朋友们排成两排,静静地站在台上,他们已经准备好演出节目了!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灯光聚焦,音乐响起。在老师的指挥下,天籁般的童声传出来,在这异国他乡,把这首充满江南神韵的《茉莉花》演绎得非常到位。

  刘延东听着,不住点头称赞。一曲下来,大家都奉上最热烈的掌声。

  加尔文校长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学校同中国的交流情况。近年来,该校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开展了家庭寄宿制学生交换项目活动,与东莞松山中心小学开展了网络交流活动等。

  我驻欧盟使团也加大与其交往力度,帮助学校开设汉语课程,过去两年还在学校举办“中国开放日”、“中国春节走进欧盟学校”等活动。

  这不?看,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当时的新闻,该校的小朋友们正在学校逛洋庙会呢!热热闹闹中,孩子们都觉得无比新奇。

  一位高年级男生刚刚从上海的交流项目中回来。他用还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在上海过了难忘的一周,每天上午课程安排得非常有趣,老师们都尽量让我融入到课堂中。”

  在这一周中,他与中国朋友一起唱歌、打乒乓球,还学会了使用筷子。他说:“值得回忆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愿友谊长存下去,我愿为友谊架起桥梁!”

  为了展示学习汉语的成果,学生们又朗诵了两首中国古诗:《静夜思》和《春晓》。

  听完他们熟练的朗诵,刘延东给予高度评价:“同学们表演的中文歌曲和朗诵的中国古诗,发音准确、感情投入、歌声优美!”

  刘延东说,孩子们是在表达对中国真正的情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不愧是中欧友好的小使者!

  “为了促进中欧民众各层次的交流了解,双方达成了建立中欧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共识。”刘延东说,要通过机制的建立,为中欧青少年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创造条件,使他们从小感受到多元文化的滋养,从而架起交流、友谊、合作的桥梁,使中欧友谊薪火相传。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刘延东用一句中国古诗表达了她的期望。她说,我相信,人文交流的种子,一定会在中欧青少年的心中开花结果,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掌声中,刘延东拿出一幅画,画上是三个中国小朋友在踢毽子。刘延东说:“我把这个作品送给欧盟学校。这是西部贫困省份一位12岁女孩画的画,获得了2009年中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表现的是中国流传很广的运动——踢毽子,这项运动有2000年的历史了。”

  说完,刘延东又拿出一个真的毽子,请孩子们试着踢一下。有两个勇敢的男生上前去一展身手,但“不幸”的是,一个踢偏了,一个干脆就踢空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延东也笑着说:“中国有的孩子能踢一两百下,你们以后有机会去中国可以比一比!”

  这次交流活动中,刘延东向学校赠送了汉语多媒体教材,并邀请10名学生到中国参加汉语夏令营。

  短暂的活动很快过去,但人文交流的种子却在这个春天悄悄种下,生根发芽。

  人文交流是双向的。在前一天晚上举行的阳光学校揭牌仪式上,刘延东对中国外交人员随居家属及子女们说,阳光学校,顾名思义,是要带来温暖和光明,带来梦想和希望。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学习,将来走出一批植根于中华文明,同时又谙熟世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起更加坚固的桥梁!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将为双方的民众交往开辟更多渠道,为中欧关系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欧盟第二学校出来,刘延东一行赶往欧盟总部。

  欧盟总部X形大楼前,十几面欧盟的蓝色旗帜,挂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

      这里,将举行中欧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

  欧盟大楼一层舒曼会议厅内,可容纳五六十人的大圆桌已经摆好桌签,进门处的签字仪式背景板,用红蓝两种颜色,代表中方和欧方,亮丽夺目,既显庄严,又不失生动。

  上午10时20分,会议正式开始。会场一下子鸦雀无声,变得肃静起来。

  作为东道主,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用《论语》中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来欢迎中国代表团。欢迎过后,她还揶揄了一下当地的天气,说:“有点对不起大家,这几天布鲁塞尔的天气有点寒冷,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

  刘延东感谢瓦西利乌委员的热情欢迎。她说:“回想去年10月在北京会晤的时候,我们曾就加强中欧人文交流交换过意见。让我非常高兴的是,短短几个月,这个设想就变成了现实。”

  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京举行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是双方领导人在会晤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为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作出的战略决定,将为中欧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欧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具备良好基础。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在教育、语言、文化、青年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对话,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包括设立中欧主题年,举办高层次文化论坛,以及联合组织各类人文交流活动。

  特别是去年,中国和欧盟联合举办首个主题年——中欧青年交流年,通过120多项交流活动,吸引16万中欧青少年参与,媒体覆盖更达到上亿人,产生积极广泛社会影响。

  中欧留学交流也很密切,人员往来日益活跃。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已达到20多万,有3万多名欧盟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占来华留学总数的10.5%。

  欧盟在一份通讯稿件中也评价说,近10年来,中欧关于教育、培训、文化、研究、青年及语言多样性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刘延东说:“人文交流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中欧关系要想取得更长远、更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从民众到精英、从基层到上层的,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将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

  刘延东表示,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建立,将为双方在人文领域交流信息、确定共同目标与战略提供平台,为双方的民众交往开辟更多渠道,为中欧关系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她说:“未来,中欧人文交流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为促进交流对话机制顺利进行,刘延东对未来工作提出四点原则构想:一是着眼长远、战略谋划,使机制更加富有活力和效率;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最大限度寻求共识,培育多元共生的气度;三是以人为本、面向民众,让更多的公众汇聚到中欧友好事业中来;四是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拓展合作领域,扩大人文交流的成效。

  一个多小时的陈述讨论后,刘延东同瓦西利乌一起走向签字桌,签署《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联合宣言》。

  “咔嚓”、“咔嚓”,快门声不断响起,闪光灯不断闪亮,镜头对准两位领导人,中欧人文交流的历史性场景在这里定格。

  这次会议上,双方在教育和语言多样性、文化、研究人员流动和青年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商讨,并采取一系列后续行动:

  ——在教育和语言多样性方面,双方将设立“中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学生学者流动,支持青年学生交流互访,2012-2016年间,交换万名中欧青少年学生。

  ——在文化方面,继续支持、全面落实中欧文化对话年,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

  ——在研究人员流动方面,欧盟委员会将鼓励中方科研人员和机构参与“玛丽居里行动”和后续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下的相关计划。

  ——在青年合作方面,双方将大幅增加中欧青年之间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及网络联系,预计至2013年,中欧双方累计有500个青年组织将会参与到合作项目中。

  瓦西利乌称赞刘延东作了一次“令人鼓舞的致词”。她表示,联合声明的签署表明中欧关系又向前迈进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人文交流对话将开启中欧在更多领域上的合作与交流,将为双方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她说:“我深信我们的合作是愉快、长久、成功的!”

  刘延东用一个比喻微笑作答:“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今天播下友谊的种子,明天必将开花结果,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的,在这个春天,没有什么比民众心与心的靠近更温暖,没有什么比民众互尊互信的友谊更长远。

  

  “人文交流将架起一座中欧人民的心灵沟通之桥,为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开辟新一方天地。”

  

  4月18日下午,比利时弗拉吉艺术中心大楼,沐浴在绵绵春雨中。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正式启动后的首场活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论坛将在这里举行。

  该论坛由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欧洲之友、欧洲大学联合会和欧洲青年论坛等欧洲著名智库、教育和青年组织机构联合举办。

  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18所中国著名高校的代表也来到现场。此前,他们在论坛会议厅外举办了中国高教展,引起欧方人士的热情关注。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刘延东身着蓝色的传统中式服装,显得典雅喜庆。演讲开始,她回忆说,30年前,应欧洲青年理事会邀请,作为全国青联副主席的她,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西欧、北欧11个国家,与84个党派青年团体、非政府青年组织交流,曾来到布鲁塞尔。

  “今天,故地重返,使我不禁忆起当年中国青年和欧洲青年在相互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情。”刘延东说,今天能够和各位学界翘楚、精英一起,就中欧关系的未来进行交流,感到非常亲切。

  真诚的话语,赢得现场500余名中欧专家学者的掌声。

  刘延东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举行,标志着中欧人文交流掀开了新的篇章,必将为中欧关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刘延东表示,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璀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欧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东西方思想文化交相辉映,演绎了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宏伟画卷。

  1975年,中国和欧盟建交以来,中欧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政治引领,以高级别战略对话、高层经贸对话为支柱,涵盖60多个领域的对话合作格局,双方贸易额去年超过5600亿美元。

  在人文领域,中欧的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双方人民的接触和了解不断增加,去年中国公民首站赴欧盟国家旅游的人数达到188万,欧盟成员国公民来华旅游人数达到307万。

  刘延东对这种互相影响作了一番列举:“比利时土生土长的丁丁,在中国家喻户晓,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节,也为欧洲带去火红的中国风。青年交流年、文化对话年、高层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动,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基于这些历史背景,刘延东表示,全球化为中欧积极参与彼此发展、携手应对挑战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欧之间相互依存,互补性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是战略的选择,也是战略的必需,更是中欧18亿人的诉求。

  刘延东说,认知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信任的基础。中国愿与欧盟共同努力,把握机遇,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内,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坚持登高望远,坚持互鉴互荣,坚持具体务实,不断提升人文交流在中欧关系中的战略地位,以相互尊重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文化,通过扩大人员接触交流、开展具体项目合作等方式,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各项举措。

  “我深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人文交流将架起一座中欧人民的心灵沟通之桥,为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开辟新一方天地。”刘延东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寄予美好的祝福。

  这次演讲着眼具体,又立足长远;文采斐然,又充满睿智。论坛主持人说:“刘延东女士向大家发出了积极信号,刚才的讲话充满激情,体现了中方的积极态度!”他表示,此次人文交流论坛效果超出大家的预料,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这场思想智慧的“头脑风暴”刚刚过去,接下来的是一场和风细雨式的文化交流——中欧双方的8位年轻艺术家,联合演绎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八重奏》和中国作曲家臧东升的《情深意长》、华彦钧的《二泉映月》。

  当轻松活泼的快板在大厅内飘荡,当缠绵悱恻的中国乐音在琴端流出,已经不需要其他语言,来沟通东西方人们的情感了。

  虽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但布鲁塞尔的阳光依然照耀着大地。在这春日的傍晚,大家都沉醉在美妙的乐音之中,享受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感染着8位年轻的演奏者,感染着现场每个观众,也最好地阐释了中欧人文交流的核心与真谛: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责任编辑: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