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刘延东考察甘肃教育散记

2012-06-13 来源:《兰州晨报》收藏

  5月24日至26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甘肃调研,深入兰州、会宁等地的中小学、幼儿园和高校,考察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考察中,每到一处,刘延东与老师和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一些场景让人难以忘怀。

  “花儿”唱“普九”

  24日,刘延东抵达兰州,刚下飞机没来得及休息,就直接前往当地高科技企业和文化单位考察。第二天一早,刘延东一行乘车前往140多公里外的会宁调研。

  从兰州出发,高速公路两旁,层峦起伏的土山中,每看到一处升着国旗的漂亮建筑,就知道那是学校了。在这里,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丽的风景是校园。

  随行人员介绍,过去十几年中,甘肃全省上下奋力攻坚,于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如今,“两基”已深入民众心中,就连传统的民歌“花儿”都唱出时代的声音:学校教育要抓严,主副课程不能偏。思想品德打前站,九年义务要把关。还有一首题目为《老汉们都说念书好》的“花儿”,歌词生动有趣:拿的镰刀割荞草,老汉们都说念书好,念书这是无价宝,当教授,用电脑,科学发展少不了。这些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从侧面生动反映了陇原大地人民群众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真情与热情。

  听到这些介绍,刘延东说,甘肃历史悠久,人民崇文重教,灿烂的陇原文化在新时期繁荣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也跟家长说几句”

  一走进会宁县柴门乡中心小学,就知道这歌唱得一点都不假。直接对着大门的土路上,高高的柏树分立两排,映衬着红墙红瓦的平层校舍,饱含活力的色调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是孕育希望之所。

  刘延东非常关心学校营养餐配送情况,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食品配送室。配送室内,洁白的墙上,挂着详细的配送时间流程表;靠墙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盒盒牛奶。

  刘延东仔细询问王文博校长,孩子们习不习惯喝牛奶,食品都从哪里采购,价格是多少……

  听完校长的回答,刘延东说:“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一定要让孩子们吃得营养、吃得安全!”

  考察中,刘延东特别关心留守儿童,专门来到留守儿童活动室。这里,十来个孩子正围坐在一张大方桌边画画。

  刘延东弯下腰来,亲切地与一名女生交流: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小俊。”

  “爸爸妈妈在哪里?”

  “在外地打工。”

  “能经常见到爸爸妈妈吗?”

  “很少见到,平时就用学校的电话跟他们打电话。”

  听到这里,刘延东说:“给你父母打个电话吧!”孩子走到活动室一角的电话旁和爸爸通完话后,刘延东说:“我也跟你家长说几句。”通过学校的亲情电话,刘延东与王小俊父亲嘘寒问暖,拉起家常,说:“孩子非常聪明伶俐,学校照顾得很好。她很想你们,你们也要多关心孩子,经常回来看看她!”

  放下电话,刘延东对孩子们说:“六一节快到了,学校为大家准备了礼物,大家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长征精神永流传

  会宁,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就是在这里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翻开新的一页。

  临近中午,刘延东前往会师旧址,拜谒革命先烈。

  红军胜利会师广场上,会师楼背倚逶迤群山,庄重肃穆;纪念塔呈三柱环抱,巍峨耸立。

  刘延东来到纪念塔前,肃立仰望。激昂的《国际歌》响起,在空旷的广场上久久回荡,震撼人心。曲终,刘延东缓步走上前去,敬献花篮,扶正缎带,向红军英烈深深三鞠躬。缎带上,“红军英烈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表达出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

  纪念塔对面是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随着讲解员饱含感情的讲解,壮丽的长征史诗栩栩如生,如现眼前。刘延东仔细观看当年红军用过的军帽、军号等一件件实物和一幅幅图片,还不时停下来,驻足凝视。

  展室中有一幅石刻标语的照片,石块上写着“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都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了。讲解员指着这张照片解说道:“长征是宣传队。当年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留下1.5万多条石刻标语,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4000多条。这些标语许多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同志亲自组织撰写的,当年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依然在激励着我们。”

  参观完展览,刘延东说:“来到这里,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希望会宁把展览办好,更好地展示我党这段灿烂辉煌的历程,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先辈遗志,用长征精神,在国家改革开放建设新的长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宏志班同学要树立远大志向”

  当天下午,刘延东来到会宁一中。这所始建于1940年的学校,多年来形成了“细、实、精、严、活”的办学特色,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2002年起,学校承办“宏志班”培养了一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延东来到宏志班时,学生们正在上语文课。这节课讲的是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学生们正围绕课文,热烈地讨论如何才能拥有大志向、成就大志向。

  刘延东兴致勃勃地听完他们的讨论,指着老师讲课PPT上的问题问大家:“在你们心目中,有大志向和大境界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听到刘延东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

  刘延东认真听完同学们的回答后,对大家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一个人只有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有所作为。宏志班的同学们要有理想抱负,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做一个有突出才能、丰富知识、高尚品德的人,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才干,为会宁、为甘肃、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苦两乐”

  离开会宁前,刘延东专门参观了会宁县教育展。

  该展览去年落成并对外开放,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现该县600年来教育的变迁。这种做法在中国的县级层面都很少见。

  会宁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县,经济虽不发达,但历来重视教育,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个人口不足60万的贫困县,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7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享有西北教育名县的盛誉。

  会宁教育展充分体现了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从会宁教育发展各个阶段的文献资料,到县内外为会宁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从历代培养出的优秀才俊,到现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英才,都在展览中很好地展示出来。展览还有一处是实景模拟,再现了过去课堂的情景:布帘为门,糊纸当窗,老师在认真地讲解数学题,学生们虽然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但仍精神饱满,高高地举起手,准备回答问题。

  这是会宁教育生动而又典型的写照。现在,人们把会宁教育概括为“三苦两乐”,“三苦”,是政府苦抓、社会苦帮、家长苦供;“两乐”,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正是这种精神,在不断地推动会宁教育前行。

  看完展览,刘延东赞叹说:“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会宁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实在不容易。全国教育战线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

  “奶奶,我要给您讲个故事!”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为了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刘延东在紧张的行程中,专门考察了会宁县幼儿园和兰州市实验幼儿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样的快乐、愉悦。刘延东和蔼可亲地与孩子们一起画画,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孩子们也都很放松。

  在兰州实验幼儿园考察时,当刘延东正要离开阅览室的时候,5岁的杨骐睿小朋友从后面追上来,一手拽着刘延东的衣角,一手拿着一本图画书,大声地说:“奶奶,奶奶!我要给您讲个故事!”

  刘延东一看到这情景,立即停住脚步,笑吟吟地往回走,说:“好!好!”便和杨骐睿小朋友一起坐在书架前的坐垫上。小骐睿一页一页地翻着图画书《兔子先生去散步》,有板有眼地给她讲起故事来:“兔子先生要到外面去走走,一出门,兔子先生看到向前走的标志。咦,这是什么标志呢?哦,知道啦,是楼梯的标志……”

  刘延东就那样一直和小骐睿并排坐着,认真地听完故事。这一幕情景,格外温馨,让人感动。看着骐睿小朋友可爱、认真的模样,大家都乐了起来。

  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刘延东对园长和老师们说: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和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一定要坚持科学保教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武永明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