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罗杰、冷泉、刘晋、刘颉、王伟杰等五名硕士研究生提交的《2007年国家扶持生猪养殖政策执行情况分析》调研报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也专门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的具体政策。
罗杰等5位同学深入基层调研提交的报告,为政府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学校来说既是一项光荣,也是学校七十年来始终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校训,坚持培养共和国建设者成果的又一集中体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弘扬优良的校风学风,提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加强实践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调研、博士生挂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型委托课题调研以及学生自主申报等多层次项目形式,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通过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研究与策划机制、实践项目评审机制、实践成果分享机制,并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辅导营”、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网”等形式,创造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育环境”、“抓机制”“搭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与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模式。
一、育环境,弘扬优良校风学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7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2007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亲切看望广大学生,在高度肯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对广大师生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二,要有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第三,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贯彻温总理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培养目标,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既强调中国国情的教育,又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近年来,学校以通识教育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通过体制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本科教学方面,学校注重“三基”教育和“三个体系”建设,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制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社会调查管理办法》,规定学生社会调查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方案,社会调查工作由各学院具体组织实施,选派具有专业职称、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社会调查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调查计划,指导学生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并接受成绩评定。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学校遵循“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科研导向、权责明晰”的原则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规定没有课题的导师不得招收研究生,发挥“导师组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导师整体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科研创新的指导。同时,学校以加强“研究生主文献制度”为契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科前沿,加强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倡导和鼓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的学术独立精神,提倡研究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评的治学态度,积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营造“教师重教、学生向学、宁静圣洁、自由和谐”的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理论服务实践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院、校两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于2005年开始在校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设立“创新杯”。同时,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建立了严格、规范、权威的学生学术作品评审机制,分多轮邀请专家进行评阅,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些竞赛有力地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社会开展调研。
二、抓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互动,激励学生团结协作、不断钻研
近年来,为推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持续发展,学校不断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建立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使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一)建立社会实践项目研究与策划机制,每年邀请专家学者拟定参考选题,并组织一批优秀学生对社会实践主题、选题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专门举办“社会实践辅导营”,根据学科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讲座、研究数据获得与分析、调研策略、人际沟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等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项目评审机制。每个社会实践项目均需通过专家评审、答辩等环节才能获得通过并获得学校支持;在项目结束后,各项目必须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照片、总结和调研报告,才能参与结项,且必须通过结项审查、报告评审和答辩才能通过结项。
(四)建立实践成果的分享机制,除了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公布实践成果外,学校还组织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邀请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就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调研成果与其他人分享,并且编印了《求是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汇编》,成为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集中反映。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除了社会实践项目进行经费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外,学校还专门设立奖学金,用以奖励参与并且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学生。
(六)学校专门开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网”,建立了社会实践信息管理系统,社会实践信息的发布,项目的申报、评审、查询以及成果展示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呈现。
三、搭平台,创造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渠道,设立多层次实践项目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是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将社会实践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高度重视,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设立了多层次的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基层,投身实践。
(一)大力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推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常规化、阵地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在陕西延安、江西瑞金、河北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河北省秦皇岛市、安徽省合肥市、湖北省襄樊市、山东省淄博市、重庆市大渡口区等20余个城市合作建立了学生调研与社会服务基地,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等城区的主要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学生挂职锻炼基地,在北京市、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等省市的20余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研究与服务基地。通过与这些基地以协议合作的方式,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形成持续、长效的学生实践与服务体系。
(二)落实“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07年,在该校开展的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中,经各学院初评,共推荐了200个项目参加学校评审,学校组织专家复审和答辩,有40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40个国家级项目中,既有紧密联系国家最新政策如《关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综合调查》等项目,也有深入基层关心农民生活如《关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例研究》。为了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科研热情,学校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35项,并给予专款支持。
(三)加强研究生调研与社会服务。围绕与学校学科优势相关的特定主题,以咨询、培训、宣讲为主要方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展研究生调研与社会服务。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十六大精神宣讲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宣讲团”,赴北京市有关区县、吉林松原、安徽安庆等地就党的路线方针和重要理论进行宣讲;组建了以“农村土地问题”、“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与统筹城乡发展”等为主题的调研服务团,分别赴山东昌邑、山东淄博、重庆市大渡口等地进行专题调研,为地方政府提出了科学合理、论证充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组建研究生培训服务团,在江西瑞金、云南迪庆、北京市有关区县等地分别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乡村教师、社区居民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教育心理学”、“市民英语学校”等培训,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开展博士生挂职工作。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开展博士生挂职工作。学校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制定了博士生挂职工作制度、规范和流程,确保博士生挂职有序进行。近年来,先后与广西省南宁市、四川省自贡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湖北省广水市、安徽省安庆市、内蒙古乌海市、湖北省襄樊市、湖南省张家界市、重庆市大渡口区等近10个市(区)签订了博士生挂职协议,通过定期轮换的方式,先后派出博士生近200人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决策。在挂职过程中,博士生们求真务实,扎根基层工作,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在参与挂职、服务地方的同时,博士生们也对经济社会实际状况有了更为直观和充分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丰富社会经验,提升了自身研究的实证性,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的博士生在挂职锻炼结束后,受到当地政府热情挽留,在挂职地就业,继续积极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承担大型课题委托调研项目。近年来,学生先后参与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爱女孩”调研项目、财政部委托课题“公共财政建设课题”等10余项大型课题的调研工作。将一些全国性课题的调研项目纳入到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以招募和选拔学生等形式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利用假期返乡的机会,承担一些全国性大型学术科研项目的调研工作。
(六)设立集中组队项目。每年寒暑假,学校都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设立若干集中组队实践项目,面向全校招募学生参与,组建学历和学科分布合理的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例如,2003年组建了“西飘的红丝带”主题社会实践团队,赴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开展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同伴教育和“艾滋病认知、态度与行动”调研活动;2004年,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赴陕西延安开展服务和调研;2006年,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实践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与调研活动;组建“长征精神”红色纪念团赴江西瑞金、陕西延安开展主题纪念和调研活动;2007年,组建了以“庆祝建军80周年”为主题的慰问团,赴武警湖南总队、武警贵州总队、武警云南总队、武警北京总队等组织所在地进行慰问演出20余场;组织《劳动合同法》普及宣传团队,深入北京市部分社区开展普法活动。
(七)加强社会实践自主申报项目工作。学生自主申报项目是社会实践项目中学生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实践项目,即在每年学校确定的主题框架下,由学生自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根据其兴趣和专业优势自主选择实践主题和调研题目。学校根据其选题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社会效益以及创新性、可行性,给予不同层次的经费支持和其他资源支持。
近年来,该校参与自主申报社会实践项目人数逐年递增,2006、2007年均已接近两千人,实践和调研主题涉及农业税费改革、支农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民工权益保护、城市化与城乡结合部管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国企改革、民营企业发展、NGO与志愿服务发展、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生态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与法治建设、社区矫正、新型传媒发展、青少年问题、公共卫生、公共文明、生育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产生了一大批反映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建议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先后10余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3年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团委10余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近100支社会实践团队获“暑期社会实践北京市优秀团队”,近40人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2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以《中国人民大学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为题对该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报道。
目前,学校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与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模式。罗杰等五名同学的调研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并进而促进有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学校长期以来倡导学生实践性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一个缩影;相信温家宝总理对罗杰等同学调研报告的重视和肯定,必将激励学校继续坚持 “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激励广大师生继续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