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6-07-0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创业教育“5C”体系。

  育人(Culturing)为本。坚守“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本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列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聚焦人才培养主要环节,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过程建设和教师教学培训指导。通过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8项制度、16个具体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全面推进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能力。

  事业(Career)引领。注重学业、就业、创业与事业“四业并举”,为学生创造多元发展条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既鼓励学生独立创办企业,又强调管理创业、服务创业、社会创业。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拓“红船领航”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学生生涯引领计划等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积极开创基层就业创业论坛活动,与基层单位签署就业创业基地协议,开展“知行合一”暑期就业创业实习计划,鼓励学生到基层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融合(Cross)培养。注重理工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等相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成立理科公共平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推进实验班建设,探索开设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金融学—数学本科双语双学位实验班、新闻学—法学等各类实验班10余个,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推动文理交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型创业管理”、“创业+互联网+金融” 等20个学分的创业系列课程及讲座。依托有关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创业教育证书课程包,开发创业实战训练课程,方便学生选学。组织“千人百村”等大型社会调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选择创新创业方向。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实验室体系,形成理工科实验室、应用文科实验室、人文科学信息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环境三大实验室体系,建成各类实验室和野外研究基地106个,各类实验室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

  创新(Creating)导向。通过创新训练、创新实践等环节调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寓创业于创新,以创新促创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两个子项目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组织“创业之星大赛”、“创业引领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创青春”、“创新杯”、“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国际大赛等,并与成绩考核、推优评奖等实现政策对接,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圈层(Circle)服务。汇聚学科圈、要素圈、校友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形成自循环生态链。成立创业学院,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校内协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开辟教育新空间,建设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发掘校友资源,依托校友企业、社会企业共同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校友“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形成日日有服务、月月有指导、四季有重点、年年有总结的创新创业服务指导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