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清华大学开设面向本科生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课

2009-09-25收藏

  2007年3月,清华大学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促进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低年级本科生通识教育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截至2009年春季学期,共有32个院(系)的80多个实验室参与开课,100余位教师参与授课,2500余名学生选课。

  一、构建基于广泛科研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本科通识教育平台

  为落实“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这一教学改革理念,清华大学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具体做法是在全校实验室范围内筛选一批典型科研成果,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由高水平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科普语言和各种直观形式全方位展示科研过程。课程设立概论讲课和资料阅读环节,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科学技术的演进和产业的发展;在微观上用具体案例引向深入,并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生每学期可选修8个不同院(系)的教学单元。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涵盖理、工、文、医等领域,主讲教师中既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教师讲述科研项目的立项背景和实施过程、所依托的装备条件和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学生分享科研心得体会。课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记实践日志,记录学习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探究与发现。这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打好认知科学的基础,学会积极思维,引导深度思维。

  因此,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建立起一个基于广泛科研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使大部分学生受益、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的通识教育平台。精仪系教师刘莉开设“仿人机器人研究及实践教学”,并将课程与仿人足球机器人SRT项目(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衔接,最终有3名选课的本科生参加了SRT项目。材料系教师周济本科学电子、硕士学物理、博士学化学,现在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他开设“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让学生亲眼见证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过程,而他自身在不同领域融会贯通的科研心得更使学生得到很大的启发。

  二、打造融通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全局优化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注重与其他课程有所融通,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所融通,从而使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得到优化。

  一方面,实验室科研探究课为学生提供了解SRT项目和各类赛事的畅通渠道。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所获取的线索,主动找相关教师寻求跨学科的业务指导。有的学生在观摩教师所从事的各个具体科研项目的过程和方法后,借鉴到自己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借助探究课的网络平台把实践地办成后续课程学习的试验田,形成与实践地的反馈关系,提高社会实践选题的延续性和教学功能。

  另一方面,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力争成为第一课堂的前期铺垫和后期实践场所。各位教师提炼自己教学单元应用的基本概念和依托的基本实验技术,为以后的理论课程作铺垫;同时也将这些信息汇总提供给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课教研室,使基础课教师在讲授相关基本概念时,可提醒学生到相关单元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学生对一个概念能多次接触、相互印证,有助于认识的形成和深化。

  同时,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各教学单元的信息都会发给新生研讨课的各位教师,以便他们对后续选上探究课的学生进行内容和方法的指导。

  三、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过程质量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能使学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系统的大思维,找到自己真正的专业兴趣点,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并实现渐进的早期参与,改善第一课堂的学习状态,激发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尝试从加强感官刺激、深化科研认知、接触榜样熏陶及提供参与渠道等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与感悟中重新唤起探索知识、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在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后半学期课程中,教师可自愿在网络课堂上上传有关研究资料,如研究选题、内容、计划等,吸引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探究团队,并引领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所有教学单元均在实验室现场进行,讲授内容均有活生生的具体事物作为旁证,学生还可亲自动手实践。教学过程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使学生学会研究、学会静思、学会共处。

  外语系三年级学生黄学永从小就喜爱电子,选修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8个教学单元,涵盖汽车、电子、计算机、机械等主流学科。他认为这些学科间有很强的联系,比较容易形成知识链,构架知识系统。他表示:“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考能力,提高整体把握能力,寻找出更科学的解决方式。”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设立更有利于盘活大学丰厚的科研积累,使科研实验室更好地为本科教学服务,也有利于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向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