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清华大学共录取各类长期留学生(学习一学期及以上)1959名,比上一年增加11%;新生来自112个国家,比上一年增加11个国别;录取的外国研究生新生达621名,比上一年增加18%,其中美国籍研究生录取人数最多,达到102名。
近几年,清华大学在留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将多方面办学优势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转化为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优势,将留学生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打造高水平特色项目,推进高端国际人才的培养
清华大学紧密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打造高水平的全英文硕士项目、联合培养等为突破口,吸引全球更多的高层次外国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尤其是攻读研究生学位。
自2000年前后开始探索至今,学校已陆续推出10个面向全球招生的全英文硕士项目:IMBA、LL.M、管理科学与工程(全球制造)、机械工程、国际发展、全球财经新闻、建筑学、环境工程与管理、先进计算、国际关系。另有两个定向招生的全英文硕士项目:中法环境能源高级管理硕士项目和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项目。
这些全英文硕士项目设立高端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整合学科优势,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中国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了“高端定位、清华特色、中国视角”等特色。上述硕士学位项目2010年录取了407名外国留学生,占研究生留学生新生的66%,其中有一大批学生具有美国哈佛、英国牛津等国外名校的学历。
此外,学校开设有“清华-亚琛工大联合培养项目”、“中法环境能源高级管理硕士项目”等10个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已有200多名留学生通过联合培养获得双硕士学位。
二、主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周边国留学生计划
清华大学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定位高度来认识外国留学生工作。自2002年起,学校就着手研究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200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周边国留学生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与周边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点工作和重要意义。学校与马来亚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十余所当地顶尖大学签署协议,为这些大学推荐的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在清华攻读学位或进修培训提供奖学金,并合作开展政府官员培训项目。截至2009年10月,在清华学习的周边国留学生总数为340人,来自周边15个国家(未含韩国、日本、新加坡),其中一半以上攻读本科(113人)和研究生学位(88人)。
三、争取多方资源,发挥奖学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
为了鼓励和吸引优秀外国学生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清华大学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着力加强学位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工作。
2006年,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基础上,学校自筹资金设立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配套支持全英文硕士项目课程建设。2007年,学校成立外国留学生招生及奖学金工作委员会,指导实施外国留学生各类奖学金项目。
2006~2009年,清华大学的学位留学生规模平均每年增加253人,其中研究生增加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达到37%,显著高于本科生8.6%的年均增长率。截至2009年10月,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收的清华留学生共77名,均为研究生,其中一半以上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高等电力大学等国外名校。同期,学校获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的留学生共503人次,其中研究生的获奖人次占66%。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服务与管理机制
清华大学全面推进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机制建设,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国际竞争力。
2007年,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加快提升留学生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2008年,相继开通留学生信息与签证管理系统、留学生住宿网上预订系统和留学生招生网上申请系统。2010年3月,集在线申请、录取、报到、奖学金、签证、住宿、学费收缴、学籍异动、毕业结业等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启用,实现了各类留学生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外国留学生信息网站建设,经过多次大幅度改版,网站已成为外国留学生获取我校留学生项目信息的主要窗口。每月的访问量达2万多次,访问来源多达137个国家和地区。
五、拓展中外学生交流,营造多元化的大学文化氛围
清华大学以拓展中外学生的人文交流作为突破口,在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推动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融合。
学校百余个学生社团协会积极吸纳外国留学生,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有近半数会员是外国留学生,中文角、英语角、德语角、法语角、日语角、韩语角等活动常年不断。2009年10月,学校举办首届学生国际文化节。
很多留学生发挥自身文化特点,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水平。其中,来自哈佛大学的美国留学生戴宇明和马来西亚留学生沈薇利同获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加拿大留学生林峰、德国留学生葛丽特代表学校,在首届千灵山国际登山节比赛和北京市高校女子百米定向赛中分获冠军;马来西亚留学生黄龙海获得校园歌手大奖赛最佳原创歌手奖。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美国的蒋瑞安等4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更多留学生加入了为灾区捐款的行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学校有12名外国留学生入选外籍志愿者。2009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留学生丽菲玛等10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的外籍人员方阵。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