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清华大学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12-01-16 来源:清华大学收藏

  当前,清华大学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一、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主旋律,用先进文化鼓舞斗志、凝聚力量。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学校党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始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实际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完善理论学习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校系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推动基层理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度重视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班子成员努力达到“三个认识一致”,即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识一致,对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一致,对学校历史、现状和发展目标认识一致。坚持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追求,从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在办学实践中有机统一起来。

  加强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大力倡导高尚师德。重视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理论宣讲团,2007年起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先后5批深入院系和师生中开展宣讲活动上百场;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注重对师生中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组织30余位院系党政领导在校报《新清华》专栏撰写理论学习文章;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完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每年召开教书育人研讨会,评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和“良师益友”,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积极建设党建网站,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理论学习和新闻宣传新机制,清华园始终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

  二、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职责,明确“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科学发展、成才报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因势利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参加国庆60周年游行的5000余名学生中建立临时党组织,2000余名新生组成“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八天七夜出色完成任务,申请入党新生人数同比增长70%。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在人人网等新媒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就业引导,近年来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例从60%增至80%,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翻了两番,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已成为清华学子人生选择的主旋律。

  传承弘扬优良文化传统,用清华精神教育和感染学生。百年清华形成了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清华精神的总结凝练,注重用优秀大学文化教育和影响学生。以迎接百年校庆为契机,举办清华精神论坛,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行胜于言”校风,积极倡导“人文日新”。开展“传承百年精神,投身复兴伟业”主题教育,本科生举行“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主题团日活动400余场,研究生开展“寻访足迹”活动、系统梳理所在院系的历史传统;组织“千名校友访谈”、优秀校友演讲、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学习感悟清华百年精神文化,并转化为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构建由课程、讲座和课外实践活动等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全校开设8个课组数百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聘请国内外名家每周举办“新人文系列讲座”,推动学生提高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养成。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优良学风。举办“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科创文化展,建设项目累进支持基金和科技兴趣团队,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每年13000余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读清华”名人周、研究生文化艺术节、时代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营造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镇。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主动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2008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有8名教师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担纲编写6部重点教材,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一批省部级项目。引导支持教师瞄准学术前沿,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涌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研究等一批优秀成果。

  主动面向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发挥“三个影响力”。注重引导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围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切实发挥优秀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校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逐年增加,“清华简”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国情报告》累计受到中央领导批示逾百次。2009年启动影响力建设工程,举办经济、社会、国际安全等论坛,推动教师开展政策咨询,参与智库建设。目前已举办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9期、国际安全论坛6期,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清华教师发布的《建设碳排放公正的世界》等研究报告被多家国内外媒体全文发表。

  进一步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文科特点的学术评价和管理方式,鼓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在文科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时普遍实行代表作制度,在学术评价中更加关注教师的实际贡献,推动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宣传,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避免学术浮躁。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和惩戒机制,文科院系均制定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有力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