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传承学校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铸就学校成就与声誉的重要源泉,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积极搭建校友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平台,持续引导和协助校友以多种方式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主动将长期积累形成的校友资源优势转化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以校友为榜样传递清华精神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及各院系会邀请校友代表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介绍各自成长经历及对清华精神的感悟,使新生初步直观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邀请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以切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全体本科生新生作成才报告;组织全体新生参观校史馆,宣传杰出校友事迹,激励学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立志成才。
2012年清华大学在本科生招生工作中首度实施“新百年计划”,包括“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三部分。其中,“领军计划”重在给“通才”拓宽通道,力争发掘一批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好苗子,未来成长为各行各业可堪大任的领军者;“自强计划”重在为贫寒学子点亮希望之灯,面向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展开,让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边远贫困或少数民族地区且实践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成才报国机会。为做好这些优秀生源的后续培养工作,学校集中校友优势,为每位“领军计划”入选者配备一名所在院系的校友指导个人发展,为每位“自强计划”学子聘请校友作为一对一的导师,帮助他们成为“自强之星”。
二、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与校友互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将校友资源引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全过程,加强校友对在校生专业能力、思想品格、全面素养等方面的辅导,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聘请部分校友为兼职教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1960级无线电子学系)、高金吉(1989级力学系博),中科院院士周孝信(1965届电机系)等校友先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指导学生为人为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二是通过校友励学金、校友访谈等形式,加强在校生思想品格教育。2006年,学校在全国首创校友励学金工程,得到海内外广大校友、校友会组织的积极响应。截至2011年,学校励学金筹款总额已突破8000万元,发放励学金2853万元,资助人数突破6000人次。2009年,学校启动“千名校友访谈”工作,组织万余名学生访谈1514名不同年代、行业、地区和院系的典型校友并出版《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丛书,使学生深刻感受校友的人格魅力与清华精神。
三是鼓励部分校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2001年,经校友倡议建立“思源”学生培养计划,持续关注、支持在校优秀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在学业优秀的同时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先后有30多位校友参与其中。2011年启动“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唐仲英项目”,面向有志于投身公共管理及服务部门的学生,首批聘请26名从事政府工作的校友成立导师团,与项目学员深度匹配。此外,学校还成立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导师团和创业导师团,聘任220名校友担任导师,为在校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辅导。
此外,学校还在每年校庆通过学生志愿服务、行业论坛、院系校友座谈等多种形式,为在校生搭建与校友近距离交流的平台。部分院系还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如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专项经费,开展“十年环”共建活动,为每班聘请多名十年前同届班号的毕业生担任“校友辅导员”,与在校生保持长期联系,提供专业指导。
三、适应学生求职需求,以校友经验指导学生职业发展
学校通过毕业典礼、“职业辅导月”和“职业生涯教练计划”等活动促进校友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科学择业、理性就业。
2003年以来,学校每年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都邀请一名杰出校友演讲,并及时将校友讲稿整理出版,通过大力宣传校友的典型事迹,使“我愿以身许国”“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等校友名言在学生中广泛传颂并深入人心。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职业辅导月”活动,每届有3000余人次学生参加。2011年,“职业辅导月”共开展讲座及工作坊53场,其中由校友主讲或参加的活动24场、参与校友近40人;既有工作多年已成为企业高层的校友,也有处于企业中层或刚参加工作的校友,他们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行业,对学生求职需求进行辅导。
学校启动“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架起校园与职场、学生与职场人士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入性、实践性的生涯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累计近40名校友参与、组织活动280余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