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在石油化工和材料领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就业与招生、教学、科研工作三结合,利用多种资源,着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就业率稳定提高。
――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教学、科研工作,强化“三个培养”。一是强化师生双向实践环节培养。强化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和专业实验室三个实验平台和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学科方向实验和专业实习四个实践模块。建立新引进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兼职工作一段时间的制度,提高教师的工程一线实践能力;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实施校企联合双导师制。二是强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全面训练,开办工程实验班,对能力较强学生,采取面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实行本硕连读,并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在本科毕业环节就可跟随导师和研究生接触企业工程实际课题研究,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企业就业。三是强化订单培养。在化工、材料、机电、信息等强势学科试办订单式培养的工程人才班,选拔愿意到大企业就业,成为工程型人才的优秀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实施优秀师资、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在三、四年级与大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协议,毕业后企业优先录用。
――依托大化工科研优势,推进“两个计划”。即推进就业实习计划。学校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校外79个固定实习基地和校内10个与产业集团联合的材料、机械等实习基地;进一步发展已挂牌的19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之后到企业和工程技术部门从事工程项目研究,调整应用型研究生的评价标准,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编写符合工程技术实际操作的专业课程教材,使这部分研究生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起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依托大化工学科理论基础厚实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高的优势,密切与企业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学校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通过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三方共赢,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研究院工作,通过研究院培养的学生颇受企业欢迎。
――利用多种资源,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对每年接收学校毕业生最多的50家企业,进行重点跟踪调研、重点招聘服务。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国家重点企业就业。实施“十百千信息搜索机制”,建立就业信息搜索队在相关行业及公司招聘网站挖掘有效信息,要求每位成员每天查找至少10条就业信息,每个学期至少召开100场专场招聘会,每个学年至少提供1000条有效就业信息。一是构建多行业性、多地域性就业新渠道。在原有的石油化工企业就业主渠道基础上,广泛开拓交通、煤炭、核电、能源、国防、环境等就业新领域、新市场。鼓励毕业生到区域经济的重点行业、领域就业。组织专人赴内蒙古、广东、河南等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省市,与当地相关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组织召开区域性的联合招聘会。二是拓展校友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校友事迹的示范教育作用,借助校友资源帮扶学生就业。利用校友在社会影响和行业内的集团优势,帮助推荐毕业生。据统计,通过校友推荐成功就业的学生已占目前同期就业人数近1/3。
――积极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推进“三结合”,创新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内外结合、校院结合、点面结合进一步细化、深化、强化就业指导。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注重吸收校外优秀就业指导资源;在工作中注重发挥学院就业指导方面的优势;在指导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一是开展“三到位”,丰富就业指导内容。通过引导到位、指导到位、辅导到位对学校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注重面向基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主体行业。以“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为主题,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点群体做到重点指导、重点辅导。二是开展“春风送暖工程”,建立困难群体帮扶机制。主要包括心理引导、勤工助学、优先推荐、面试指导四个环节。通过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解决经济难题,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人生态度;学校对困难群体优先提供就业信息及推荐就业岗位,积极开展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培训,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