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邮电大学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学科专业智联式新发展

2025-05-07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收藏

  北京邮电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点探索“按需调整、知识智联、学为中心、科教协同”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撑。

  识变应变求变,积极把握科技人才培养新需求。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调整组建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两个一流学科群的引领作用,分层次有序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与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加强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信息共享。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未来产业需求,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密码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注重深化“新工科”背景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培养模式,拓展学科发展新内涵。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信息科技领域的“领雁”优势,探索网络与新媒体、智能交互设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科技等“新文科”建设,致力解决科学发展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基于新技术创造新方法、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模式,培养既有科技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教育智联,持续架设学科专业设置新引擎。推进数字化学科固本强基、学科数字化交叉赋能融合发展,对170余个学科进行试点探索,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学院、学科、专业壁垒,通过“邮谱”“智链”“码上”等智能教育应用矩阵,构建学科领域知识网络、专业知识体系及课程知识图谱,促进不同学科在理论、技术、范式等维度链接与融合,塑造学科专业设置新形态和教育管理新理念。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人工智能与前沿交叉技术元素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全方位打造“AI+”育人体系基底,已有200余门课程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元素,1.5万名学生参与其中,极大提升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百余门核心课程在“邮谱”自适应学习平台建课,全面支持学生跨学科人机互动学习,为学生系统理解工程问题和精准掌握专业知识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工程问题真需求和产业实践真环境,创设具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科研(AI for Science)系列工具及示范场景,为学生提供资源自主调度、知识交互学习和教研全时在线的教育新空间,支撑学生在AI+X实践创新场景中探究式、协作式、混合式“学与用”,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和跨领域协作创新能力。

  坚持启智润心,致力建设科教协同育人新图景。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要素资源融合建设机制,通过互动性高、时效性强的思想引领和能力培养,推动学科专业设置数智化、科研服务支撑普惠化、教育资源共享国际化。面向新形势下精准思政建设需要,打造学生成长一体化服务平台,基于“邮大师”平台配备“数字人学伴”,为新生提供四年全程陪伴指导服务;自研“邮小北”电子徽章,强化学生在校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等能力,构建学生多维画像并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形成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新载体;构建中华文化遗产标本库、素材库和记忆符号库,依托数字资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广“码上”智能教学平台,实现全过程“人—师—机”互动教学,助力教师角色向学习引导者转型,教育目标向培养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力转变;接入学科大模型问答及课程开发智能体,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科技与人才的相互支撑作用,主动向外服务,牵头推进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服务北京5万名新生同上一堂课;分享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北邮方案,为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推广面向全球编程学习者的海外版“码上”智能教学平台,推动教育平台和资源开放共享,加深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责任编辑:刘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