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面向基层、西部、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学校就业工作早启动、早联系,早招聘,目前2009届3000多名毕业生中,有近1/3的研究生、超过6成的本科生已落实工作单位。
――建立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全校促就业工作机制。对就业工作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40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学校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了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服务机制、双选机制。每年举办宣讲、招聘会百余场,使70%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各院系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结合实际需求,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积极探索实践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缓办甚至不办。切实做到了从源头和培养的每个环节来促进学生就业。
――探索科学育人之道,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2006年起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制定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对授课质量进行监督考核。2008年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2009年还计划在研究生中开设选修课。创办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开通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举办各种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比赛、讲座,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 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层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多角度加强全程就业教育。学校着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2007年,学校“构建立体结构讲坛,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阵地”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就业观品牌活动。学校加大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力度,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另外,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了3000多万元奖学金和13家企业育才厅,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增进对企业的认同感。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完善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学校主动走出校园,走访企业,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及时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1179家)。每年举办宣讲、招聘会百余场。2009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四大石油公司均来校举办了首站招聘会,石油、石化专场签约近600人。二是开展帮扶工程。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实施就业补救工程。鉴于毕业集中派遣后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寻找或落实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动放弃暑期休假,始终坚守工作岗位,10余次往返为学生们及时办理派遣、改派等各种手续。近3年来,学校就业网每年访问量近300万次。2008年学校共发布校外招聘信息2270条,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三是及时答疑解惑。学校不断规范咨询流程,推行首问负责制。设立了就业咨询开放日,为学生提供全天咨询服务,随时接待毕业生和家长的咨询,专人负责网上答疑解惑,BBS回帖近600次,力争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回复。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