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6年高校毕业生413万人,初次就业率72%,有115万人未就业;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1%,近150万毕业生就不了业。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0万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面对了巨大的压力,就业指导中心从和谐社会要有和谐就业的高度出发,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职能部处、各院、系、部党政领导的帮助、配合和参与下,在石油、石化为首的广大企业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全国、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2008届全校共有毕业生2759,其中本科毕业生1604名,研究生毕业生1155名,毕业生总数比2007届增加73人。截至目前,签约率已经达到60%,位居北京市各高校前列。
一、增强市场意识,构建校园就业主渠道,为学生就业搭建广阔平台
1、主动走出校园,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1)跟随校领导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推荐我校毕业生。
2007年跟随校领导或单独走访吉林油田、江苏油田、壳牌、康菲、雪佛龙、贝壳休斯公司、中石化川气东送指挥部、普光气田、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气田公司、中软国际等近30家国内外企业。
(2)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
就业指导中心积极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通用专业市场。与发布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现有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企业259家,其他社会单位505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34家和203家。截至目前,其他社会单位数据库已经增至634家,相比2007年又增加129家。
2、坚持“请进来”,努力办好毕业生校内大、中、小型毕业生就业宣讲、招聘会
从2007年9月11日至今,共为2008届毕业生举办宣讲会95场,同比增长40%;接待用人单位代表429人,同比增长30%,参与学生7000多人次;今年宣讲会档次较高,规模较大,有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等35位国、内外石油公司老总亲自来校宣讲。
3、多次举办大型通用专业专场招聘会
为了缓解通用专业就业压力,就业指导中心分别于2007年3月30日、2007年11月17日、2008年3月29日举办了三场大型通用专场专业招聘会。共联系160多家单位,350多名代表到校招聘。石油商报等媒体主动做了相关报道。
二、体现人文关怀,拓展就业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程。
1.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现已初步完成设计工作,近期将投入使用。
2.实施补救工程,2008年4月,就业指导中心到院系逐个走访,了解未就业同学情况。要求每个院、系对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一人负责联系一个或多个院系,共同做工作,解决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
3.鉴于在毕业集中派遣过后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寻找或落实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动放弃了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并为学生及时办理派遣、改派等各种手续。仅2007年暑假期间,就13次去教委,为近4.47%本科生,6.52%研究生办理好了派遣手续。
4.通过制度和培养方式保障就业。
学校建立了就业部门参与新办专业申请审批制度,2007年有两个专业因就业前景不好未通过审批。学校在2007年初还专门召开了首次专业就业状况和就业前景分析研讨会,力争从源头,从培养过程促就业。
学校2007年与8家企业开办了订单班,其中辽河和华北油田的订单班是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的。就业指导中心还与中石油联系了国际化订单:协助选拔6名学生赴墨西哥留学,回国后直接去大庆油田工作,中石油提供11.6万培训费;第二批6名学生赴墨西哥留学已经开始外语学习。
5.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状况、性格特征和就业意向进行认真分析,老师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2007年11月25日下午,学校派车组织近百名未就业贫困毕业生参加了由国资委、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专场招聘会。学生曾接受被中央电视台采访。
三、加强全程化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2007年是就业指导课实施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后就业指导课与其他必修课一样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排课,并将授课重心下移,改就业指导中心单独授课为各院系组织授课,由教务处和就业中心负责授课质量的监督考核。教学效果大幅提高。
在6月份的校长办公会上通过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心理》两门选修课,将在明年和后年开课,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人事处的支持下,就业指导中心在去年培训了12名教师的基础上,今年又组织选派了5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规划指导师培训,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建设。
2、丰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1)创办就业导刊
就业指导中心于2007年6月创办了我校第一份反映就业工作的杂志――《我为祖国献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导刊。以石油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石化行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我为祖国献石油》以“关注就业,全员参与,服务至上,放眼未来”为宗旨,是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的窗口,联系沟通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我校师生和就业工作干部经验交流的园地。就业导刊还开设了网络版刊物,博客:http://www.jiuyedaokan.blog.sohu.com。就业导刊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事服务中心提供赞助五万元,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三期。
(2)编辑《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
为了更好的对新生及毕业生等不同群体进行分层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多角度加强全程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多方调研和搜集材料,放弃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集中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职业生涯规划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求职谋略与就业政策篇》。
(3)开通职前教育网络学堂
在成教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设置了包括50门优秀课程“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适合不同年级的,全天候的在线学习的教育平台。将E-Learning学习理念与方式融入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是专家授课,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环境、求职礼仪与技巧、工作能力拓展、自主创业等5个方面。
3、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实践教育活动
(1)努力促进就业见习。
联系、组织康菲石油公司、斯伦贝谢公司、哈里伯顿公司、贝克休斯、普氏公司、中软国际等多家单位到我校招聘暑期实习生。
(2)积极联系、参与社会实践。
联系暑期社会实践4处,吐哈油田、新疆油田、青海油田、辽河油田。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3)积极协助企业和教务处组织毕业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就业指导中心和教务处共组织8名2007届毕业生到江苏油田,3名到华北油田进行毕业设计;12名2008届毕业生到江苏油田进行毕业设计。
(4)指导职业发展协会开展自我教育,举办了第三届模拟招聘大赛。
四、加强就业工作培训和工作研究
1.加强就业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为了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就业工作队伍专家化的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组织就业系列培训,首场培训请北京市教委学生处杨文茹处长,2007年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HiAll团队人才培训专家JohnWoo、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等到我校给就业工作干部和学生进行培训。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事服务中心王永军处长给我校毕业生作就业形势报告会。选送1名同志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到香港的就业培训。组织5名同志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北京高校各类就业工作培训25人次。
2.积极开展就业研究,理论探索和实践相结合
(1)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2008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论文”征文,上报《关于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加强德育教育促进诚信就业》等四篇论文。
(2)校级教改立项:《研究生就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教育部课题《以就业为突破口,构建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007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研究生就业教育需求调查》等5项(2007年)。
(3)开展就业调研:《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时间:5月―8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431份,回收问卷1265份,形成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企业评价调查》进行中。
(4)开展“辅导员和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共征集论文36篇,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二名,极大地提高了辅导员进行就业理论研究的积极性。
(5)举办就业工作论坛,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五、注重就业网络特色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
2007年组织我校毕业生参加了8次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部门举办的大型网上双选活动。
就业信息网站2007年度共发布网络资料总计1263条,其中招聘信息837条,企业情况介绍资料41条;全年访问量近200万次。日平均PV(网页被浏览的次数)为4564,日平均访客712人,日平均IP数361。
六、“以学生为本”,强化就业管理和就业咨询的服务意识,踏实做好日常工作。
1.就业管理更加规范。
就业指导中心先后制定、完善了“院系就业工作考核办法”、“毕业生违约审批程序”、“本科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流程及说明”、“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等10多种手续流程和规章制度,极大地方便了毕业生,提高了效率。
2.就业服务更加人性化。
设立就业咨询开放日(每周三下午),每天还要接待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电话咨询,专人负责网上BBS答疑解惑。每年免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手提袋近3000个,为企业提供生源宣传折页近2000份和全校学生主要信息情况手册800册。仅2007年就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事局等单位组织的大学生招聘“双选”会16场次,发放招聘会免费门票2000张。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