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系统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将其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构建机制创新、校地协同、特色鲜明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一体化建设保障。学校党委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纳入学校核心工作议程与年度重点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思政课建设,构建起学校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发力、资源充分保障的工作格局,确保建设方向的正确性、资源的集中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授课,全体校领导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会、师生座谈会,凝聚工作共识。打造由思政教师、名师名医、辅导员、知名校友、关工委老同志、党务人员等组成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施“名医名师走进思政课堂”工程,聘请国医大师、理论专家、行业先进模范等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堂跨界主讲,近3年累计授课20余次,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使学子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开展“名老中医与大医精诚”系列访谈,组织学生团队寻访名医大家,挖掘名老中医践行仁心仁术、弘扬医德医风的优秀品质。建成“大医精诚医德厅”展厅,成立“新时代医德医风医道研究中心”,举办全国医德医风医道高端论坛,系统提炼中医药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注入深厚文化内涵。
深化区校协同,拓展一体化实践载体。依托北京市密云区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合作开展“大思政课”区校共同体建设,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共同编写教案、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共筑资源整合型区校共同体“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挂牌成立白乙化烈士纪念馆、鲜药博物馆等11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作为特聘教师走进思政课堂,在“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上线4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教案和4个示范课程视频,参与实践教学的人数达8万余人。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特色公选课,组织学生前往密云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密云水库展览馆和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房山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牵头高校,联合房山区中小学进行联研共建、集体备课、学术交流研讨20余次,在霞云岭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张坊镇金海中医院等地设立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思政教育立体课堂。拓展多元合作网络,联合其他高校附属医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联合兄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战略联盟,在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陕西铜川孙思邈纪念馆等地新建实践教育基地,逐步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协同育人矩阵。
突出文化赋能,打造一体化特色路径。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育人价值,实施“中医药文化润心行动”,推进“五进”计划(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惠及10万余人次。重点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伙伴学校”300余所,联合中学开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中学研发《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药概论》《中医之旅》等课程,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指南》(小学篇)《中医药文化校园普及读本》《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等系列教材,构建适合不同学段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打造“繁星计划”品牌项目,六年来组织学生返回全国400余所高中母校,以“面对面”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耳针推拿等义诊服务,提升中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和健康素养。开展“丹心计划”与博士基层门诊项目,在全国75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在服务基层中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医体验馆创新“展览+课程+研学”三维育人模式,发挥展览展品、教材课程和研学研修实践一体化的育人功能,面向中小学生开发《争当小神农》《中医之旅》研学课程,年均接待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3000余人次,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8项省部级以上教育基地,育人效能持续彰显,成为辐射广大中小学的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平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