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出新招,出高招,出实招,着力“四个加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学校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广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切实开展形势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依托“北洋大讲堂”平台,积极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先后举办了“中国面临形势及其发展战略”、“青年学生与解放思想”、“国际能源问题及其走向”、“西藏问题的由来”等专题报告数十场,参与学生达10000余人次。二是发掘校友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正确择业就业榜样。学校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毕业生,发挥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引导作用。近期邀请了知名校友王正廷后人、校友王恭斌,张太雷的外孙、原武警学院副政委冯海龙少将等做客“北洋大讲堂”,与学生共同寻访知名校友的历史足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CEO谭旭光等在相关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校友也应邀回校作报告,同时,学校还举办各种纪念研讨活动,宣传马寅初、茅以升等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引导教育同学们自觉做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承担社会责任与自身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开设诚信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学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看待和对待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两部分,全部为必修课,分别面向大一、大三的学生。2008年起,学校将“诚信”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签署《天津大学大学生诚信宣言》,引导学生诚信为学、诚信立身。
――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增强投身基层决心。学校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广泛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唱响就业主旋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就业政策,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蕾一行于近日专程赴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对学校2008年“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助理王永升进行了回访,并向广大毕业生同学转达了王永升的心声――在农村工作的半年来,自己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活动,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同学们能够到基层历练自己,投身基层建设。二是给予政策引导。学校鼓励学生到祖国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把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作为引导重点。学校专门设立了“重点引导奖”,奖励在重点引导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基层真实情况,认清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通过教育引导,学校毕业生的心态更加积极,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基层、西部艰苦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创业活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斗成才。一是聘请创业导师给学生引路。天津市汇森房地产开发集团、天津北方创业集团等六家知名企业与学校签约,成为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上企业负责人同时受聘为天津大学“带徒创业计划”创业导师。学生将可以在以上企业进行3至12个月的实习,并接受创业导师亲自辅导的创业培训。二是邀请创业精英指点创业迷津。学校团委开设了“青年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权威机构从业人士来校讲座,和学生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就创业政策、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问题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特步副总裁叶齐,3G门户总裁张向东,Majoy创始人、首席构架师茅侃侃、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顾问团副主任马良等先后做客创业论坛。三是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创业搭台。学校将“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搭台、创业项目唱戏”作为一个有效选择。目前已有40%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大赛验证自己的创新科研成果,为今后创业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比如,机械学院2008届毕业生孙丽立足“挑战杯”参赛作品进行创业,目前已成功建立了大锐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成为学生创业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12年来学校已有数十个创业团队从“挑战杯”中走出。此外,学校还专门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举行“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开展专项课题调研。
――加强重点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天津大学特别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贴近学生实际,认真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准确把握贫困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心理压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校专门启动了“就业助推项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助推项目”针对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推出,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向就业困难学生给予一笔经济资助,推荐一套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丛书,举办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制定一份就业能力培训课程计划,推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打造一条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学校专门拿出20万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去应聘面试。同时,学校还采取措施,针对心理原因、生理原因、学业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相应帮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顺利找到工作。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