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在天津大学启动

2011-11-17 来源:天津大学收藏

  11月5日,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天津大学正式启动。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传承人和嘉宾“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暨“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2001——2011)”开幕式上发表了《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标志着该工程的正式启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出席开幕式并表示支持。该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

  ——十年抢救结出硕果。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于2001年率先启动。经过十年的艰苦普查,该工程终于将遍布中华大地的年画家底进行了地毯式梳理,出版了22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100余万字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并建成一整套数字化档案,使中国木版年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全方位、大规模的田野普查、文献记录和结集出版,是年画史上空前的文化举动。

  此次名为“硕果如花”的“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以图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展示此次普查的经验与收获。展览将于11月7日至13日对公众开放。木版年画传人将现场演示传统作画艺术。展览分为“全记录”、“紧急抢救事件”和“传承人口述”三个部分,旨在通过大量实物和资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历史上空前的大型普查、中国木版年画的全记录以及各产地年画文化的震撼力,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

  ——整合力量科学保护。十年抢救之后的重要任务就是科学保护。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标志着木版年画从普查记录转入到传承保护,是保护工作的一个延伸、一个起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称之为‘非遗后时代’。”他认为,“申遗”是木版年画保护新阶段的开始,要做好科学保护、广泛传播、利用弘扬和学术支撑这四方面的工作。目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木板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项目已成功立项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

  据悉,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工科研究的优势,整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科研力量,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化保护的要求。在建的中国木板年画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地年画作品的名称、功能、题材、体裁、材质、尺寸、年代、品相、画店、作者、产地、绘制形式等海量信息,力求以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最完善的资料保存、传承宝贵文化遗产。

  ——普查结果与民共享。冯骥才先生将带领团队利用四年时间让濒危的木版年画完整地通过资料库的方式获得保留,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同时让活态的传承方式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得到更为长久的保存。这将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未来研究提供最为充分、宝贵的资料,口述史方法论也将作为一种非遗保护的前沿理论方法向全国推广。

  为总结及深化年画普查中所取得的田野经验与理论方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李福清先生与日本学者三山陵女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研究、民艺研究等多元视角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以这次论坛为契机,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将由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建构的更高阶段。这次大普查所采取的全国性的统一学术规范与科学设计的调查方法,在社会转型期民间文化(非遗)抢救和保护中具有启示乃至示范的意义。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