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作为以工科见长的国家重点高校,多年来积极推动学科优势与文化建设的良性对接,探索出一条文化环境育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流的特色发展道路,努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和新的要求全面推动文化建设。
科学与艺术并举,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天津大学总结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工科见长的学科特点,探索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文化育人模式,提出“培养会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的文化育人理念。在校内开设了22门艺术选修课、30余门艺术实践课,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部分学院开设艺术必选课,每学期都有3000余人选课。坚持高雅艺术教育26年,每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办周末音乐会,至今已相继举办553场,受益学生近40万人。同时,充分发挥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合唱艺术研究室等文化研究机构及“北洋大讲堂”等校园品牌活动的优势,相继举办了“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等文化活动,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知名艺术家等海内外各领域知名人士来校报告,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育人模式的建立,使得许多大学生从艺术“白丁”成长为艺术的知音与使者,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凸显出与众不同的综合素质优势。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天津大学上报的艺术教育工作简报上所批示的那样,“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不仅有助于陶冶大学师生的情操和提高全面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的人才。”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不断探索工科院校开展文化研究的模式,形成了“发挥优势,瞄准需求,特色发展,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研究过程中,建设木版年画数据库,数字化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完备的中国木版年画档案,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形象的物、图、音、像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将木版年画技艺保留了下来。天津大学还充分发挥强大的建筑学科特色,利用国家级精品课“古代建筑测绘”和“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优势,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与文物部门密切合作,集成应用各种先进设备与技术手段,师生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远涉海外。开展诸如“柬埔寨吴哥遗址研究保护”等建筑遗产保护项目,举办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班等,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教学实践和文物保护互惠的双赢局面。天津大学出版社还精心组织、策划并出版了《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中国六十年》等丛书,其内容涉及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大遗址规划等众多热点问题,以建筑图书为特色出版了一批精品读物。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畅通科技合作渠道。天津大学的文化艺术建设不是仅囿于校园,而是打造了“文化搭台、科技唱戏”的全新模式,以北洋合唱团和孔子学院为平台,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同时,搭建科学技术合作的畅通渠道。被国际合唱联盟授予“世界合唱团”称号的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曾多次赴马拉西亚、韩国、法国、美国、爱沙尼亚及台湾、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合唱比赛及文化交流。一些当地观众自发组成了“粉丝团”,不但争相购买北洋合唱团的CD,甚至驱车跟踪北洋合唱团在不同城市的每一场演出。这些非艺术专业出身的大学生,很多人都是本专业科技活动的精英,他们在交流艺术的同时,也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交流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心得和体会。天津大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和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也通过举办“多彩中国端午节”等方式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特别是有“科技孔子学院”之称的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大兴科技,力促交流,在国际孔子学院中可谓独树一帜。该学院在促进中澳科技交流与合作中采取全方位推进的策略,积极探讨合作模式。如2009年以来每年派20-30名昆大学生到天津大学进行短期研究和实习。在天津大学教授的指导下,昆大建工、化工等专业的学生曾参与到北京地铁、天津滨海新区等重要项目的规划和研究中去。双方教授还共同做研究课题,共同培养研究生。孔子学院每年还资助两校教授进行短期学术互访,交流教学和研究经验,探索双方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机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