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北大学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020-01-17 来源:东北大学收藏

  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制度等,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任务的统筹协调。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强化思政工作的组织管理。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工作运行机制。制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任务分解方案,将思政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全面部署、有序推进。

  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坚持校领导为本科生讲授思政课,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推进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实施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搭建面向分党委书记、分团委书记、组织员与党务秘书、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提升体系。与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合作面向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脱产培训,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骨干的理论水平和战斗力。成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社团联盟”,从学者、学生、学术三个维度系统学习、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建理论武装宣讲团,选拔优秀青年教职工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集中组织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及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阵地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打造“理论中国”大讲堂、“思政课实践”必修课、“理论之光”实践教学活动及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构筑“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计划、创新创业导师计划,梳理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加强对课堂教学阵地的建设管理,建立校领导听课制度,成立思想品德和教育教学考察组、教育教学督导检查小组,严把课堂政治纪律、严守教师评聘政治关。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加强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社团的管理,强化新媒体平台规范化管理,实行备案注册、专任专管,严把方向性和政治性。开辟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连续18年开展“理论之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牵引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以“青马工程”为龙头的“知行”团校培养体系,推行按月设计主题、按年级分层次的主题团日活动,有效拓展以“表达、执行、思辨、领导、创新、创业”六项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能力素质。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构建立足于全面落实“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能力素质拓展”五项职能,推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英工程全面发展的“一五一十”思政文化一体化平台,形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体系、“教育为基础、咨询为核心、危机干预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实完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实践育人和服务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打造“博士科技服务团”“一周一企”“智惠社区”等品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年均1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近2万人次。凝练学校文化内核并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打造“奋斗的青春故事会”“妙笔流声”等文化品牌活动,开设人文选修课130余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网络思政载体建设,推进报网融合、声网融合、视网融合,构建以官网、官微、论坛及大学生在线等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宣传矩阵,提高正面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立校园传媒联盟,打造以官方新媒体为核心,形态丰富、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度的校园新型主流媒体群和媒体矩阵,官方微博粉丝超过20万,日均阅读量30余万次,微信粉丝超过12万,日均阅读量超过1万次。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