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无党派人士工作

2009-04-30收藏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担负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历史责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外教师占48%。为了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重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要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特别重视无党派人士的工作。

  一、以加强理论武装为先导,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战理论巩固包括无党派人士在内的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基础

  关心无党派人士的成长和进步是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认真学习研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全国、省市统战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自觉性。

  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统战工作召开以后,及时开展宣传活动,落实会议精神,明确了工作方针、任务和目标,在学校内进一步形成了关心统战工作、重视统战工作、做好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以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组织基础

  1、注重引导无党派代表人士加强思想建设

  学校积极组织无党派人士参加理论学习,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精神,学习《反分裂国家法》、《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等,在党派成员中开展了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

  学习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了广大无党派教师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信心。

  2、注重引导无党派人士增强组织观念和意识

  学校坚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将一部分优秀教师留在党外,对高层次无党派人士,根据统战工作的需要和他们的个人条件及从事的业务领域,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有的推荐给民主党派作为重点联系对象,有的继续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荐、选拔和使用。目前,学校党委在各院系党组织推荐基础上,确定了115人为无党派人士,其中院士2人,教授62人,副教授53人。

  3、突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学校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政治协商、建言献策等活动,安排他们与党派负责人一道参加学校的重要活动,选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把无党派代表人士列入了学校领导和党外教师交朋友名单之中。

  按照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要求,重点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努力提高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为此,采取多种措施、提供多种途径,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特别注意选配德才兼备的无党派外人士担任学校行政、学术咨询等机构的领导职务。坚持既做到党外干部与党员干部一视同仁,又兼顾党外干部工作的特殊性,注重培养,注重在工作中创造机会,使党外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学校的咨询、管理、民主监督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目前,在学校党外干部队伍中,有无党派人士正处级干部7人,副处级干部5人,科级干部6人;9个院系有无党派干部,其中6个院系的行政一把手为无党派人士。在院系领导班子分工中,党外干部和党员干部一视同仁,有职有权,既有集体领导、又有个人分工负责,做到党内外干部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关系和谐。年度干部测评结果表明,党外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无党派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等工作。校务委员会有无党外教师6人,占15%;教代会民主管理委员会有无党派教师4人,占12%。党外教师在这些委员会中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咨询工作,提高了思想素质、增强了全局观念和工作能力,也使得学校有关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开拓了视野。

  学校一贯重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队伍建设,并将其作为培养党外代表人物的重要渠道,明确提出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参政议政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学校共有14名无党派教师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当前,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更加需要统一战线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在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作用更加突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责任更加重大。学校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以创新的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努力开创包括无党派人士工作在内的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