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前沿、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研究
由沈家骢院士主持完成的“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构筑与功能的研究属化学、材料、及信息科学的交叉前沿课题。它旨在借鉴自然界分子自组装和分子自组织的思想,利用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如静电作用、氢键、配位键、疏水效应及其协同作用,组装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多功能集成的组装体。主要内容包括:合成或筛选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构筑基元,发展各种界面分子组装的方法,构建界面清晰、结构稳定的三维层状组装体及分子组装体的二维形态控制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共发表SCI检索论文78篇,论文被他人引用710篇次。
二、开拓“开放骨架无机物设计合成”新模式、深受国际关注的“开放骨架磷酸铝新结构类型的开拓”研究
由徐如人院士主持完成的“开放骨架磷酸铝新结构类型的开拓”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开放骨架结构磷酸铝是继沸石分子筛后最为重要的分子筛催化材料,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先进功能材料的基质。该研究开拓了系列新结构类型开放骨架磷酸铝,带动了开放骨架磷酸盐的发展;创造了新型开放骨架磷酸铝的设计与合成路线。该研究为开放骨架无机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深受国际关注。2003年做为Leading Scientists被化学顶级综述性期刊Acc. Chem. Res.特邀撰写了关于该成果的专论“Rich Structure Chemistry in the Aluminophosphate Family”;2004年被邀在第14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做题为“Toward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Inorganic Microporous and Related Materials”的大会主题报告。该成果在《Acc. Chem. Res.》,《 Angew. Chem.》,《Chem. Mater.》,《Chem. Common.》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13篇,论文他引1073次。
三、突破创新、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研究
由裘式纶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研究,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以功能为导向,探索结构和功能内在关系,创新了材料的合成方法和路线。开发了合成高质量微孔单晶、膜材料的新体系和技术;以微孔分子筛前驱体为基块构筑了高水热稳定性具有微孔孔壁的MAS-n;通过合成或选取有机配体,合成出具有手性孔道、分子筛拓扑结构和具有储氢等功能的MOFs。共发表论文220篇,SCI收录192篇,他引1633次,SCI他引1424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报告8次。
四、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三获国家奖的“智能交通系统”系列研发成果
由杨兆升教授主持完成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6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交通系统系列研发先后完成了40余项ITS领域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和工程产业化项目,在“智能交通系统(ITS)”理论、技术及应用领域取得了1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该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准用户最优动态交通分配理论”、“城市智能交通控制大系统动态递阶协调理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路网交通流的动态递阶协调优化控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和“动态多模式交通诱导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的大规模路网下中心式诱导路径并行计算、基于道路数据增量更新的动态拓扑重建、语音控制导航、三维GIS和大范围战略协调交通控制等技术均属国际首创,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和建设提供了关键理论与技术支持,解决了ITS领域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打破了国外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系统长期垄断我国的局面。
通过与中国普天、上海宝康、广州信息化等13家企业合作,杨兆升教授的智能交通系统系列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于26个省市自治区65个城市150多个工程项目中,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5亿元,并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
五、多学科交叉,推动地面机械技术进步,在国际仿生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研究
由任露泉院士主持完成的“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项目属机械及其与生物、材料、土壤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仿生技术领域。先后研究了6门10纲1万多只土壤动物,发现了土壤动物的脱附减阻现象,揭示了生物脱附减阻机理;发明了仿生非光滑、仿生柔性和仿生表面电渗脱附减阻技术以及仿生松土减阻技术,已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开发的9种新产品已转让和应用于全国6个省、自治区农业耕种、土方施工、煤炭生产和热电厂粉煤输运等机械中,提高了地面机械作业性能和生产效率,提升了地面机械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在国际仿生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六、成功打入国际汽车和模具制造业主流市场,实现技术新突破的“汽车车身设计制造CAE软件技术”
由胡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汽车车身设计制造CAE软件技术”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基金会评选出的唯一的CAE软件技术科技奖项。
胡平教授课题组研发了《汽车车身结构及部件快速精细设计、制造分析KMAS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中的部分核心算法和软件模块也得到国际著名的美国UGS公司的认可,并与其正式签署了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协议,于2006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向国际汽车及模具制造业主流市场,实现了我国CAE技术及软件产品打入国际汽车和模具主流市场的“零”的突破,使得我国在CAE软件产品商业化技术运用方面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一步。
项目成果先后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中国一汽集团技术中心、成飞集成科技、北京先锋卫星技术公司等26家企业得到应用,帮助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使某些企业的产品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覆盖件模具调试时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七、打破国外垄断,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体系的“复杂噪声下信号参量估计理论研究及其在教育信息化技术中的应用”
由王树勋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噪声下信号参量估计理论研究及其在教育信息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对复杂噪声下信号参量估计理论、局域无线定位技术进行了长期深入地研究,将部分成果凝练成发明专利,研制了系列信息化教学工具,创建了完整的日常教学信息化系统,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以复杂噪声背景下信号参量估计研究成果为支撑,课题组提出了高精度超声信号检测等系列新技术,开发出了DM4600系列无线定位电子白板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美国产品的垄断。集成无线定位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研究成果,研制了无线教学板、无线讨论板、U盘记事本、海量手写板和无线反馈手持器,形成六类信息化教学工具,以代替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解决了日常教学信息化支撑工具问题。为促进上述工具应用,进一步开发了课堂面授与测评、网络交批手写真迹作业、具有手写功能的网络音视频答疑和远程授课四个日常教学信息化子系统,有效加强了教学交互过程的深度、广度和科学性。
整个项目历时18年,系统经历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应用环境创建四个阶段。成果在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期刊和学术会议上表论文343篇,SCI、EI检索118篇,广泛应用于医疗、通信、雷达、地质勘探等领域。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体系。以此为支撑创建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无线定位电子白板等产品为21世纪新兴产业-教学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系列产品已在全国销售并出口荷兰、意大利、韩国、比利时等18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