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2009-06-01收藏

  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于2004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立项审核,获得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批复,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一、理论与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工程仿生科学”新兴交叉学科。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根据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瞄准工程仿生领域的国际前沿,立足于我国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发展和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吉林省区域经济建设,以工程仿生技术为主线,集仿生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系统工程和经济管理的资源与优势,以解决工程仿生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为目标,以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整合校内从事工程仿生研究的机构,把分散在相关学科中的工程仿生研究队伍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突出特色、汇集人才,构建了一支研究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工程仿生团队。

  开展的工程仿生研究跨农业工程、机械、材料、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色。该学科依托了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吉林省)中试基地、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基地,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固体力学等其它4个吉林省重点学科(均为博士点),农业经济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4个硕士点学科。学科自主设立了仿生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

  该学科现拥有以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批包括外国来华留学生和进修生在内的优秀人才。科研上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工程仿生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一些研究成果已明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2003年马成林教授主持的“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的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任露泉院士主持“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任露泉院士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吉林大学的工程仿生研究已形成比较明显的优势和鲜明特色,取得了多项理论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办了英文版《仿生工程学报》,在国际工程界有重要影响、在欧美广泛发行、宣传介绍国际上工程研究最新成果的国际杂志《Eureka》对吉林大学生物表面仿生工程学研究成果做了专题报导;英国皇家学会会刊《Excellence in Science》也对吉林大学生物表面仿生工程学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导。

  二、文理成功交叉,率先与世界接轨的“考古DNA”新兴交叉学科。

  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是21世纪国际考古学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今后中国考古学与世界接轨的一项重要标志。这一点对地处边远、文献史料相对不足的边疆地区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吉林的哲学本着将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路,在“985工程”二期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的重点建设下,通过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古病理学、牙齿人类学、动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学科重组中探寻新的学科生长点,打造了一支生物考古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科建设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吉林大学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考古DNA实验室是国内考古学界第一个分子考古学专业实验室,近年来在古人类和古动物遗骸的DNA提取、测序和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分子考古学博士、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DNA研究专著和第一部分子考古学教材。最近,经教育部批准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中增设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向博士点。对地下出土的古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传统优势之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对边疆地区古人种问题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该团队成员自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模拟技术对古人类头骨进行三维容貌复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他们成功对老山汉墓、泗水王墓、吐尔基山辽墓等出土的古人类颅骨和新疆干尸进行了三维容貌复原,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被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浪网、雅虎网、搜狐网等数百家海内外主流媒体、网站所报道。尤其是他们把人种学研究、考古DNA检测的结果作为古人骨容貌复原科学依据的做法提高了该项工作的科学性,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此外,本学科在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骨化学和古病理学等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考古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方向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而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培养各层次的文理交叉型人才提供了雄厚的科研基础。

  三、拥有世界首家人兽共患病研究所,着力解决人兽共患疫病防控重大社会问题的“人兽共患疫病”新兴交叉学科。

  随着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三鹿奶粉事件”、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等一个个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强人兽共患病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人兽共患疫病研究,实现人兽共患疫病防控已经成为国家新的重大需求。

  2005年,吉林大学着手整合兽医学、传染病学等学科,以实力雄厚的兽医学科为基础,辅以白求恩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等三个医学研究平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于2006年成立了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实现了病原学研究的追根溯源与临床医学实际防控的有机结合,将单纯的兽医公共安全与人的卫生安全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开展动物和人类疾病防控研究。该所是世界上首家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人兽共患疫病新兴交叉学科依托兽医学及医学的学科优势,在吉林大学重点支持和建设下,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2006年6月,人兽共患病研究所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2007年12月,被批准为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8月,以陈启军教授领衔的人兽共患病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2007年度创新团队。目前,该学科已建设成国家首批人兽共患疫病学博士点,拥有在职教授14人,双跨及客座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拥有价值近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截至目前,该学科累计主持科研项目81项,合同经费4822万元。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1项,重点子课题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十一五”支撑计划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33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它项目32项,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2项。编著出版高等学校专业教材《食品病原微生物学》一部,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研究论文204篇(其中SCI论文3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81名、硕士研究生128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78人、硕士研究生137人。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