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文学院党委注重加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实践教育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鲜活的社会实践成为开展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军民共建为阵地,创新活动内容,加强组织生活建设,确保党员教育及时性和持续性。以“军民共建”为依托,与吉林省军区第四干休所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自1987年以来,学校与部队双方以“学历史,讲传统,帮思想,建功业”为主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聘请干休所老干部为“大学生荣誉导师”。已有26位老干部被文学院聘为荣誉导师,老干部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资源。二是以重大纪念日等为契机请干休所的老红军、老八路等老干部讲党史、上党课,探讨大学生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做跨世纪接班人。20年来,老干部为文学院学生做了上百场报告,讲了几十次党课。三是通过与老干部结对子,组织学生党员到老干部家走访,让学生切实感受老干部的俭朴生活和艰苦奋斗精神。四是老干部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下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20年来累计捐款8万余元,数十名学生受到资助,其中2003级党员国家玮先后被评为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长春市十佳大学生,毕业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军民共建活动成为大学生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大学首批“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示范基地”之一。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称赞,多次被中央、省市电视台以及《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内参》等宣传报道,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学院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增加组织生活专业知识含量,提高学生党员满意度。一是学院充分发挥文史学科优势,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费孝通、李学勤、叶嘉莹、席慕蓉等开展“在文学的激情中飞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思”系列学术讲座,至今已举办了110场,学生党员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二是鼓励基础型学科的学生多参加学术活动,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在学术思想上,坚持“鼓励创新,保护叛逆,善待挫折,宽容失误”的原则,注意学生创新精神、个性思想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几年来,学生共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几百篇,学术论文连续三届入选“全国史学新秀奖”,《朔风》《子矜》《古船》《与时代携手》《荒岛》等学生刊物,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兼收并蓄、创新探索的家园,同时,学生自发组织了中文论坛和历史论坛等。三是成立紫焰戏剧社,演出的《保尔?柯察金》等精彩剧目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两次囊括吉林省大学生戏剧节中所有奖项,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戏剧社积极行动起来,举办了赈灾诗歌朗诵会,表达了青年学子对灾区人民的热切关注,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真正实现了“戏剧点亮灵魂,艺术关爱人生”的目标。
――以社会实践基地为桥梁,实现由课堂教育型向实践创新教育型转变,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热情。一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学生深入电台、电视台、报社进行实习采访,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同时,以“播科学圣火,扬思想光芒,做文明使者”为活动主题,以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目的,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激发学子对环境污染、农村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热情。文学院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学院荣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二是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2003年10月成立了“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本着自愿、奉献、关爱、互助的准则,结合语言学科的专业优势,组织大学生每周到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为残疾儿童作发音、听力、口型矫正等方面的义务教学。五年多来,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学生党员积极报名参加,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志愿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无形的爱心火炬在一批批志愿者中传递。此项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社区栏目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文学院于2003年和2006年两度荣获长春市“讲文明树新风”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集体称号。近四年,学生党员中3人当选“长春市十佳大学生”,7人当选“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文学院百分之八十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年来累计有1795名学生先后加入了党组织,398名学生主动要求到边远地区建功立业,180名毕业生志愿献身国防建设。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