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开展“三送”活动 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2009-03-09收藏

  吉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

  一是送教育,构建服务新农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吉林大学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在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应发挥独特作用。学校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利用为吉林省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这一平台,积极向未来的“村官”和新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们传授“三农”建设的最新信息和科技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毕业的352名“一村一名大学生”中,有近20%的毕业生成为了村干部的后备军,30%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了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目前,仍有110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在校。吉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吉林省卫生厅积极协调,争取到了6个省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的编外名额,为学员进行为期10个月的培训,学校为其承担学习、生活费用39000元。

  二是送科技,构建服务新农村科技兴农长效机制。吉林大学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综合优势。吉林大学利用这些科技优势为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学校的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的介绍、示范、推广和运用。学校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吉林省的长春、白城、松原、四平、榆树、延吉、蛟河等地进行农业政策、农村建设、致富信息、科技促农等知识讲座、政策咨询和技术培训,有上万人次接受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教育。为了使教育支农、科技支农制度化,学校还建立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派科技人员为驻地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政策服务。

  专家到农村解决科技难题深受农民的欢迎,既让教师找到了一条科研服务农村之路,农村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实现了双赢,为可持续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劲。学校组织农学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了解种养殖场(户)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动物繁育专家张嘉保教授与吉林省畜牧兽医工作站和长春市家畜繁育指导站的有关人员一道,赴延吉、白城等地就吉林省黄牛改良工作献计献策;预防兽医学专家张西臣教授多次带领寄生虫病实验室的研究生深入农安县万顺乡对饲养户饲养的猪、牛、羊进行寄生虫病检查和诊断;丁壮教授多次深入吉林省鑫达牧业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海天牧业有限公司猪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多次参加猪场重大疫情(PRRS、CSF等)的诊断和救治工作;周虚教授多次到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走访农户,了解动物养殖情况,解决农户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动物繁殖繁育新技术进行讲解;王庆钰教授、张世宏教授、闫飞副教授等人多次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松原、长岭、乾安等地,为驻地农户就农作物栽培、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等进行讲解和信息咨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们多次赴四平市梨树县胜利果乡进行吉林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现行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是送物资,构建服务新农村结对帮扶长效机制。2008年,吉林大学承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由36个增加到59个。吉林大学把与农村结对帮扶,作为建立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去年,学校有17个学院、7个校级直属学生组织和10余支学生社团等近300名师生组成的5支重点团队、1支分队先后奔赴6个帮扶村镇。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吉林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农村远程医疗咨询会诊中心合心医院服务站。这是我校以丰富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三农”的新尝试。通过视频交流,不用农民进城,就可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跨越了地域、时间上的限制,缩短了农村患者和大医院医学专家之间的距离,深受农村乡镇医院和农民的欢迎。

  吉林大学在为农村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将闲置的图书、计算机捐给农村建立图书室。2008年向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小学等多所学校赠送教育图书,向6个帮扶村镇赠送了回收后重新组装的计算机。组织专家编写农村科技信息手册发放给农民,向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长岭县永久镇等村民赠送《家畜常用养殖技术》《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等技术手册。此外还向农民赠送科研新成果,比如向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民丰村赠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军牧一号”种猪,为农民走依靠良种发家致富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