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在创新科研管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一直坚持“十抓”的工作思路。
一、抓战略
2003年学校党委出台了《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确定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此后进一步明确了社科管理的指导思想,提出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以科研的态度管理科研,以人本的精神规划科研,以创新的思路推动科研,以稳定协调的政策保障科研,以社会化的方式运作科研,以高效的服务支持科研。在工作举措上抓好“十大战略”,即科研成果精品化战略、科研队伍持续化战略、科研机构高效化战略、科研政策系统化战略、学术交流国际化战略、项目渠道多样化战略、成果价值现实化战略、科研环境最优化战略、科研手段信息化战略、科研宣传立体化战略。
二、抓规划
学校适时地制定了“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保障措施。还组织指导吉林大学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别制订了各自的“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三、抓机构
抓规范化管理。吉林大学把科研机构当作哲学社会科研研究的平台,重视规范化管理,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实体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意见》。
抓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吉林大学积极履行对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服务、保障职责,大力促进和推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抓科研机构评估。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估之后,提出了机构调整建议,拟撤销2个机构,合并2个机构,加强建设和整改2个机构,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科研机构结构。
四、抓队伍
遴选首批资深教授。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组织评审了吉林大学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扶植了一批学术新人,配合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在文科教师中遴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发现、推荐和支持这些优秀人才。
实行项目带动成长。通过设立校内科研项目来带动学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2005年和2006年吉林大学以中期申报和择优立项为原则,共评审确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9项,资助经费317万元。其中,校级重点研究基地项目8项,跨学科项目14项,精品项目24项,青年基金项目56项,博士启动基金47项。
扶持“弱势学科”。为支持“弱势学科”科研队伍发展,2006年又设立了校内扶持项目54项,共资助经费18.47万元,鼓励这些科研“弱势学科”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一批教师更加重视科研工作,走上潜心科研之路。
扶持重点人群。2007年吉林大学还把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但没有通过会议评审的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题列为学校特别扶持项目,自筹经费予以资助。
五、抓项目
抓立项,扩大项目增量。主动搜集各方面科研项目信息,并及时提供给广大教师,增加教师申报项目的机会。在教师申报项目的过程中,主动为教师提供政策辅导和项目论证上的技术性指导,包括举行校内预答辩。为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增强参加项目评审的竞争力,2007年设立了专项青年基金,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并已入围的9项课题列入校内立项予以资助。
抓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学校高度重视组织重大项目的开题论证,协调相关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项目研究提供指导,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近三年来,相继组织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个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开题论证会。200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通知》,并对2004年设立的82项在研校级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2007年又对2005、2006年立项的部分研究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工作。经过专家评议,最终确定共有70项课题检查合格,22项课题被评为警告。
抓结项率的提高,促进科研成果产出。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校项目管理,提高科研的投入产出率,保证高层次项目能够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吉林大学对学校设立的精品项目和跨学科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结项管理,除对已经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的结项成果实行免鉴定之外,对其它符合结项要求的结项成果全部实行校外专家送审制度。经评定,15项课题顺利结项,对24项课题进行了延期、警告或撤项处理。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六、抓经费管理
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吉林大学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文件精神,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出台了新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权限,规范了经费到帐至建卡的工作流程,拓展了项目经费支出范围,降低了管理费提取比例,加强了对赋税、转款的规范管理。
审计监督。学校派遣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七、抓成果
抓政治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吉林大学始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抓成果产出。在业绩津贴方案中,吉林大学规定A类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B类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C类论文每篇奖励5千元,D类论文每篇奖励2千元,对学术著作通过评审分等级奖励2千元-1万元。科研成果大力度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产出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近年来,吉林大学被CSSCI收录论文数逐年提高。
抓资助出版。通过教师自愿申报、社科处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出版的著作,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形式统一组织出版。第一批获得资助的10部著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二批获得资助的7部著作,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抓成果评奖。吉林大学积极关注科研成果评奖信息渠道,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评审,并做好协调争取工作。例如,2007年参加省市政府科研评奖,吉林大学获奖数分别占省市的27% 和22% 。
抓申报登记和宣传。吉林大学建立了网络版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录入登记自己的科研成果,显著地增强了成果管理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在及时地掌握科研成果信息的同时,学校对重要的科研成果进行大力宣传,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推介。
抓学术刊物管理。学术刊物的办刊水平和学术质量直接决定了成果质量,吉林大学高度重视本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建设。目前,吉林大学主办的8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全部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或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1种学术集刊入选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目录。
抓学风建设。学风是出成果的重要保障,又是长期工程,吉林大学非常重视。吉林大学向教育部推荐了2名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道德建设的通知》,组织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研讨会,还制定并印发了《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实施意见》。
八、抓学术交流
常年坚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成为吉林大学对外学术交流的一个品牌,一个亮点。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吉林大学共举办名家讲座学术系列报告214场。吉林大学还与宣传部合作,精选一些名家讲座进行全程录像,放到校园网上供点播。
大力支持文科各单位举办学术会议,三年来,共支持文科院系召开学术会议37场,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5场,国内学术会议22场。2005年和2006年,学校给社科处的经费预算中都有资助学术会议经费。
组织举办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为促进校内跨学科学术交流,社科处与社科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论坛邀请到了文科各单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博士生、硕士生等近百人参加。
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2005年来,先后组织人文学科代表团赴欧洲访问了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达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交流计划。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力度。创办的内部刊物《人文社科动态》,许多高校主动与吉林大学的《人文社科动态》进行交换赠阅,不仅扩大《人文社科动态》的宣传范围,也为吉林大学及时了解其他高校的社科信息搭建了桥梁。学校还坚持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中国社科院院报》、《吉林省社科信息报》、《社会科学报》等各种媒体投送宣传稿件。
九、抓服务
吉林大学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抓信息服务。吉林大学把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科研项目、科研评奖、学术会议、学术征文、学术刊物等科研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教师,在不遗漏常规渠道各种信息的同时,尤其重视挖掘非常规渠道的科研信息。吉林大学对各种信息及时在网上发布,有时对重点人群还要进行电话通知,使信息服务落实到人。
抓管理服务。吉林大学开发和启用了全新的网络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相当于为所有基层单位和所有教师都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方便了各单位的科研管理和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省去了很多科研秘书和教师填表和跑社科处的麻烦。同时还增强了科研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实现了科研统计智能化和管理工作高效化。
十、抓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加强社科处自身建设。以改进工作作风为主线,不断加强全处同志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个人自学、派出参加培训和实施服务承诺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社科处整体工作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2005年,社科处组织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秘书培训会,印发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文件汇编》,对科研秘书进行政策辅导,同时从科研秘书的岗位职责、岗位特点、知识和能力构成及具体业务要求等方面对科研秘书进行业务培训。在2007年初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对优秀科研秘书进行了表彰和奖励。2007年底,社科处组织校内文科各单位开展了对科研秘书的考核工作。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