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团委引领青年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

2008-06-17收藏

  吉林大学团委带领全校团员青年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努力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特征和青年工作规律,为广大团员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

  一、完善组织育人体系,夯实共青团育人的组织基础

  1.从抓总体规划入手,明确工作方向。2003年9月,吉林大学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党建带团建的重要作用,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03年10月,吉林大学团委制定了《吉林大学共青团事业发展规划》,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2005年12月,召开了第十六次团代会,对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为做好工作提供了方向上的保障。

  2.从抓基础建设入手,完善工作机制。吉林大学团委从“打基础、顺体制、抓基层”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基础是指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管理,注重档案整理。抓基层是指规范基层的工作,为基层团委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顺体制是指明确校区团委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校区团委的作用。把各校区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划归校区团委指导,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

  3.从抓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工作水平。为了提高全校专职团干部的素质,校团委实施了团干部“五个一”培养计划:组织一批优秀团干部出去考察调研,开阔工作视野;提供一批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倡导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风气;组织一次工作经验交流,培育典型,促进工作;举办一期团校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创建一个青年论坛,为团干部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校团委还启动了优秀团干部“四个一”建设工程,要求每个专职团干部每年要“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举行一次人文讲座,帮扶一名特殊学生,开展一项创新工作”,切实提高团干部的水平。

  4.从抓作风建设入手,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二是培养抓落实的良好风气。三是培养善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服务育人体系,深化共青团育人的服务内涵

  1.以服务学生就业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一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二是开展综合创业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校团委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树立创业典型,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

  2.以维护学生权益为基础,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一是注重理论研究,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改进工作模式,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机制保证。三是突出社团职能,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群众基础。

  3.以关注特殊群体为重点,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一是重点关注特困生群体。二是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以完善选培机制为手段,打造精英集体和个人。一是完善选培机制,通过建设激励评比体系拓宽服务的平台。二是扩大宣传范围,确保优秀典型的示范性和受益性。几年来,不仅充分发挥了优秀典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为这些优秀典型个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文化育人体系,提高共青团育人的文化品位

  1.确定育人目标指向,用明确的标准培养青年。要育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的标准,校团委尤其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以下四个素质的培养。一是政治素质,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公民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品性问题。三是业务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层次问题。四是身心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健康问题。培养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心理。

  2.完善文化活动体系,用精品的活动锻炼青年。吉林大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节、校园网络文化节、阳光体育运动月、成功人生讲坛、先锋论坛辩论赛、学术之星评比、社团文化驿站等都有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品牌活动,在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焕发学生组织活力,用优秀的组织熏陶青年。校团委依托学生会开办精英学校,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团委依托学生社团联合会加强对全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服务,扶植了一批在校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社团,出版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学术和文艺作品。大学生科技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阳光爱心学校”被团中央评为“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阳光志愿者联合会被评为吉林省十大志愿者组织。

  4.巩固网络宣传阵地,用迅捷的信息引导青年。目前正在全力建设集办公、服务、休闲为一体的校团委网站――励志网,把它打造成青年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

  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开辟共青团育人的实践阵地

  1.依托品牌活动,丰富社会实践工作的活动载体。一是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品牌活动,打造社会实践长线活动载体。“白求恩志愿者服务队”、“博士服务团”等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已初步形成品牌。二是依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品牌活动,打造科技创新活动载体。三是依托研究生支教工作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品牌活动,打造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载体。

  2.整合内外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工作的合作平台。一是积极联合校内相关部门,搭建社会实践工作校内合作平台。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实验中心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通过其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充分发掘校外相关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工作校外合作平台。

  3.务求工作实效,建构社会实践工作的运行机制。一是建构领导机制。学校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吉林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吉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建构保障机制。出台了《吉林大学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若干规定》(暂行)和《吉林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符合该校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办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根本,成绩喜人

      几年来,吉林大学团委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根本,高举旗帜,整合资源,带领全校青年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成绩喜人。被团中央授予首批“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被团中央评为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连年被团中央评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北国春潮”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胜杯”,在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

  组织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大学生权利的专著《大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出版了该校首部学生原创网络小说《你知道我喜欢你吗?》,拍摄了该校首部校园电影《蓝色夏日》,录制了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团第一本演奏专辑《盛世吉音》,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