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探索“四化”群防群治新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创建平安校园”

2008-03-24收藏

  吉林大学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坚持把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创新大学生群防工作新模式,作为构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效果,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对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9月,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仪式启动,标志着一个以校园安全为工作目标、全新的学生自治组织成立了。

  吉林大学大学生安全志愿者组织是以学校保卫部门和校学生会维权部为工作依托,坚持群众性、志愿性、规范性的原则,将大学生中的治安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合理安排防范时段和地段,在保卫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以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巡逻防范、安全检查、收集治安信息等方式直接参与治安防范活动与平安吉大的创建工作。

  一、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以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目标。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通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有奖征文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法制教育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志愿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治安问题的发生。2006年初,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委员会和学校保卫处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安全志愿者网站,网站中设有新闻动态、组织简介、为您服务、110提示、案例回放、安全出行、志愿者行动、视频连接等栏目,使同学们在浏览网站时既了解了学校的最新安全动态,又掌握了更多的自我防范的知识。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委员会于2006年9月份举办了“校园安全征文”活动,征集稿件1200多份,评选出32篇优秀征文,并在大学生安全志愿者网站上发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安全防范的积极性。2007年6月,《平安校园》创刊,《平安校园》通过刊登防骗、防盗、防抢劫、防火常识,出行、宿舍安全防范措施,将经常发生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例和防范方法一一列举,强化师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几年来,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多次组织“安全联系你我他”治安、防火知识竞赛、大型安全疏散演练、灭火演练及“自行车防盗”“学生宿舍防盗”专项安全宣传等活动,大学生参与的人数逐年递增,影响也愈来愈大。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安全防范舆论氛围,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化的巡逻防范工作。

  正因为大学生安全志愿者队伍和影响的不断扩大,队伍的不断充实,使得巡防工作的网络化有了实现的可能。大学生安全志愿者按照机动、集中的原则,以组、防区的形式开展巡逻防范工作。分组就是将大学生安全志愿者按照学院进行分组,建立分支部,设部长一人,分支部下设组,每组五人,设组长一人。具体任务由大学生安全志愿者执行委员会布置到分支部,分支部布置到各组;分防区就是将教学楼、宿舍楼分成几大防区,每个防区由一个分支部负责,分支部再对各防区进行细划,划分到组,各组人员到本组的防区内进行防范;机动就是大学生安全志愿者负责防区的某一部位,利用闲暇时间,维护防区部位的治安秩序。集中是将各学院的分支部在时间上按周一至周日分配,每个支部负责防区一天,每天由负责的分支部派一个组与校园“110”配合,在校园“110”的带领下进行巡逻防范,盘查可疑人员,特别是到学生公寓推销物品的人员,通过安全警示、警情通报及时提醒各防区内自习的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截至2007年底,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单独或配合公安机关、校保卫部门抓获违法犯罪人员43人,处理纠纷、事件80余起。

  三、规范化的安全检查工作

  安全检查工作主要以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为主,他们认真在负责部位内察看楼层的门窗是否锁好,为门窗未关好的寝室锁门关窗,及时提醒同学们保管好个人钱款和贵重物品,养成随手关门、锁门的安全习惯。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和广大学生积极配合,全面防范,在校园内形成了“分是多个岗,合是一张网”的防范格局。遇有学校的大型安全检查活动,志愿者们都主动到保卫部门请战,请求分配工作任务,并且各项任务都能积极、出色的完成,得到了学校或师生的一致肯定。3年来学生宿舍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也逐年下降,2005年比2004年下降24%,2006年比2005年下降58%,2007年比2006年下降了12%。这些数字也都代表了志愿者们辛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四、敏锐化的维稳信息收集工作

  在大学生安全志愿者组织成立之初,就把维稳信息搜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小保卫部门的不断培训指导,志愿者们信息搜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搜集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敏感性。大学校园是志愿者们朝夕生活的场所,他们对这里的一切最为熟悉,他们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