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世界首创研成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复合催化剂

2008-03-20收藏

  近日,“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复合催化剂”在吉林大学率先研制成功,业内人士称,该成果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研制的新突破,为世界首创。

  “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复合催化剂”,由吉林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联合研制。据介绍,该催化剂不但活化速度、冰核成冰活性明显高于微米催化剂,而且成冰阈温值也由-8℃提高到-0.9℃。成果应用到人工增雨作业,催化剂成核率可提高2-3个数量级,增雨率提高5-10%。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人工影响天气所使用的催化剂都是微米级,成本高、效率低。吉林大学材料学院连建设教授和江中浩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突破了常规,改变了国内外专家的传统观念和看法,在纳米材料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据江中浩教授表示,该项科研成果的投入使用,将大幅度提升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对我国乃至世界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吉林省提出的建设100亿斤商品粮基地规划中,实现科技增产增收方面,作为纳米粉体材料的大规模实际应用,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大量使用的仍是微米级碘化银。虽经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多年研究,其播撒方式和成核催化效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问题是成核率低、成核阈温值难以提高,这直接导致人工降雨和其他作业效率不高,成本高昂。

  200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率先开展了将纳米技术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的可行性研究,同吉林大学教育部汽车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了预研工作。开展了采用液相法制备人工影响天气纳米碘化银、碘酸银、碘化铜等催化剂的相关研究工作,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在实验仪器和设备方面进行一定的投入。2005-2007年联合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省重点科研项目“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复合催化剂的研制开发(NO:20050417-1)”。现在该成果已经通过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由国家人影中心主任郭学良担任,专家组成员由北京大学、中科院、吉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总参大气所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知名的教授和研究员组成。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在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催化剂制备、应用、云室及专用地下爆炸室检测方面具有创新性,首次实现了纳米级材料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研制的新突破,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定成果被国内多种媒体和专业网站报道。

  基于上述项目研究,吉林大学教育部汽车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已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

  1.《一种人工影响天气的纳米复合催化剂及生产方法》(ZL2004100106498);

  2.《纳米碘化银粉体的制备方法》(ZL200510016645.5);

  3.《纳米碘酸银粉体的制备方法》(ZL200510016646.X);

  4.《纳米碘化铜粉体的制备方法》(ZL200510016647.4)。

  经过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的后期资金投入,目前已研制了1.2立方米和2.0立方米两座大型云室和配套设备,在吉林敦化3305厂建立了纳米催化剂检测基地,在省人影联合开放实验室建立了和吉林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已有博士在内的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初步具备了该项研究的硬件和人员条件。资料查新表明,目前没有国内相关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报道,也未见国外相关内容的报道。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