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8个民族的197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藏族学生125人,维吾尔族学生230人,分布在全校各学院。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站在从青年中培养更多少数民族干部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一、准确把脉,引领方向,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类别多、生源广、分布散、思想状况各异的特点,一是通过广泛、科学的调研全面准确的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仅本学期学校就以问卷、座谈等形式开展了6次调研,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党、食堂就餐、实习就业、时事认知等方面,分别从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代表三个角度准确把脉不同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切实解决调研中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学校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多次参与座谈,与少数民族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组织各部门召开专项工作协调会,第一时间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注重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学校从北京奥运、台湾问题、拉萨“3?14”事件等学生关注的重大时事问题切入,通过座谈、报告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看问题的深刻性,澄清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用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团结的主流意识引领学生思想。
二、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青年先进分子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一是在重点积极分子培养上,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就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选取先进分子,全面打造、重点培养,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后备力量。目前该校少数民族本科生中党员比例为17.5%。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原则允许的前提下,针对西藏、新疆等地生源学生存在学习成绩不高、函调困难等问题,学校制定了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单独的函调办法,确保思想合格、条件成熟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党。
三、把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困难作为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学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设计实施了相对独立的课程考核体系和奖学金评比办法。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学生见习时间和学习实践机会,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安排其到能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实习基地实习。三是把少数民族学生与专职辅导员、优秀学生党员结成对子,通过两个“一帮一”帮扶对子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普通话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目前,学校已为提出需求的全部320余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四、生活帮助,心灵关爱,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归属。在日常生活方面,一是对该校以及周边高校民族餐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改善学校食堂民族窗口的饭菜质量,稳定饭菜价格,确保少数民族学生饮食无困难。二是学校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风俗,学校每年拨专款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开展慰问活动,发放补助、电话卡和组织学生用餐等。三是每逢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组织“HOMESTAY”等形式的主题活动,让留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起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在困难生资助方面,一是在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方面,优先安排岗位,尽量安排能够锻炼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作岗位。二是设立营养支持资助项目,重点解决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困难。三是学校设立新疆少数民族困难学生专项补助。2007年学校共发放少数民族补助约70万元。
五、以全面发展为着眼点,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把学生干部岗位的锻炼看作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各民族学生和谐融合的主要途径。一是在校院两级学生会以及其他各类学生组织当中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和平台。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考核、奖励和认证体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包括老乡会在内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对其进行指导,对主题鲜明、内容积极的活动学校予以大力支持。二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营造和谐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蒙、藏、维吾尔等主要少数民族文化节和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在收获中得到锻炼。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